初夏时节的山东威海里口山风景名胜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张燕经营的农家乐就在里口山脚下的姜家疃村,翻开这几年的账本,张燕乐呵呵地告诉记者,“2014年收入一万来块钱,2015年是3万来块钱,2016年就到了13万多。威海的环境保护得好,俺家的买卖就好,现在来俺家做客的,有市里的,有外地的,还有外国人。有个外地来的游客还说,俺这山里的空气闻多了醉人哪!”
在威海,生态优势正在释放着全民共享的红利,绿水青山正在带来金山银山。
大自然赋予威海优美独特的山、海、湾、滩、岛、泉、河自然景观,碧海蓝天是威海的主色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威海的最大魅力所在。威海历届市委市政府树立“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的环保理念,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加快建设更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之城的新路子,把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环保大奖悉数揽入怀中,擦亮了“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城市品牌。
威海一直以来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审批制度,守着全省最长的海岸线和得天独厚的深水港,将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拒之门外,近年来,累计拒批120多个项目,涉及投资300多亿元。威海逐步提高环保硬约束,倒逼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转型升级,对涉水、涉气项目实行污染物倍量替代;搬迁改造市区内化工、医药、铸造等行业企业,推动金属表面处理等一批中小企业进驻园区。威海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去年,轮胎、玻璃两个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1.7%和81%。自2012年出台市级技改贴息政策以来,全市累计为111个技术改造项目落实贴息资金5359万元,拉动企业设备投资26.5亿元。
让市民畅快呼吸,是威海生态建设给群众带来的最大红利。威海通过实施“蓝天”行动等工程,拆除小锅炉1500多座,迁建烟尘排放大户,城区内蓝星玻璃、三角轮胎、中航船厂等多家大型企业陆续搬迁,并实施提标改造。2014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威海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威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优化行动计划》,强化治污、抑尘、除味、控车、增绿五项措施,创新建立空气质量自动监控数据超标预警机制、现场巡查督导制度、日报送和旬月季排名通报、大气网格化监管等制度。2016年,威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填补了山东省在全国无达标城市的空白,八项指标全省第一,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三项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威海蓝”成为城市新的耀眼名片。
威海不断健全制度机制,以新机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利用国债和外资的同时,通过理顺公用事业收费价格等多种手段,威海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建立起多元化投融资保障机制。近年来,全市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5%以上。建立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以4项主要污染物变化情况为指标,每季度考核奖惩,累计对各区市发放补偿资金1318.25万元。威海还建立起生态建设问责机制,明确提出对生态建设工作敷衍塞责、不作为的单位,对单位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或通报批评;对经屡次督查仍整改不力,根据不同情况,对单位负责人给予相应的处分,并取消年终评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