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6月12日讯(记者 杨兴 周世悦)高考结束了,可是对于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的专家们来说,一年一度的大考才刚刚开始。夏收季节,这里忙得也是异常火热,可是跟别处夏收不同,这里依然保留着上世纪镰刀收割的方式。
据《每日新闻》报道,夏收时节,省农科院作物所里迎来了最忙的季节。不分男女,不管职务高低,全员开动忙麦收。300亩的试验田用联合收割机一天就能干完,可在这却得用镰刀一株株、一行行地收割。收进作物所的晾晒场也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后期的脱粒还要近一个月时间。
为保证无混杂,这里收粒都要人工进行。收割好的小麦堆放整齐,每一株小麦都系有一个红色或白色的标签,标签上写着字母和数字。
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曹新有告诉记者:“前边的编号是我们育种家的名字,4是第四代的,279是279行,-12就是第12个单株。这个不能乱,每一株都有它的号。光这个牌一年成千上万个。”
单穗收割,单株脱粒,确保每一粒产出的小麦都有它的身份信息,而这是育种的基本原则。您可别小看眼前这些农民打扮的人员,这里边最低学历都是硕士。夏天才刚开始,海归博士刘成就已经晒得皮肤黝黑,他拿着一株小麦告诉记者,“这个就是把草跟我们的小麦做的杂交,把草有益的基因跟小麦杂交,跟转基因是两码事。把草的抗病基因、优质基因做到小麦里,提高它的品质。”
怕过夏天的他,在夏收这段时间里却尤其兴奋。刘成介绍,育种是极小概率事件,10年一个周期,培育出一个品种得从几十万次的单株里选择出来,在农科院里留传着这样一句话,你怕冷你育成的麦子就怕冷,你怕热你育成的麦子就不耐热。刚来农科院一年的博士訾妍同样感受很深:“每次出去的时候都说你怎么又晒黑了,也有人不理解,城市的小姑娘你干嘛去田里边选这个工作啊?来到农科院看到这么大的专家,都在田地里劳动,对我们也是一种鼓舞和激励嘛。”
在朋友圈里,訾妍笑称自己是劳动人民,辛苦劳动之后,她更愿意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新发现。“我拿了一个照相机用的三脚架支起来了,可以记录光合作用的。我就可以在那等着了,所以我就说劳动人民的智慧就在于极大地解放了双手。”
耐得住麦田的寂寞,守得住丰收的繁华。农科院作物所小麦育种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赵振东院士带领下,获得了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济麦22等5个品种累计推广4亿多亩,其中济麦22连续7年为全国最大的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5亿亩。
而对于农业战线上越来越多的年轻科学家,济麦22的育成人,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刘建军很是看好,“现在的年轻人非常聪明,苦干加巧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