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5月12日讯5月10日上午,马耳他HIFLY航空公司一架型号为A340-300的宽体机抵达青岛机场,由24名装卸员组成突击队提前15分钟到达保障现场,创新装卸措施,改变单靠大量人工手传递的装卸方式,仅用2个小时就完成了1951件,共计27.3吨的医疗物资保障任务,较之前同等机型保障效率提高20%。
( 来源:青岛机场)
采用“装卸滑毯”提升货物装载效率
自4月9日,青岛机场成功保障第一架洛文尼亚“客改货”包机以来,不断探索“客改货”装卸保障新模式,对部分机型客舱狭长影响装卸质量和效率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优化人员站位,根据机型特点、装机顺序灵活调配人员。随着到青岛运输防疫物资的“客改货”航班越来越多,对装卸人手及工作强度带来极大挑战。为了做好航班保障、又避免人员疲劳影响保障效率,青岛机场创新在客舱内铺设“装卸滑毯”,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了货物运输效率。
“装卸滑毯”是一种带有滚珠可以铺设在客货舱地板上的设备,货物放上去后轻轻推动即可输送到货舱深处,减少了装卸人员作业频繁的弯腰搬运、手抬肩扛,降低了工作强度和人力消耗成本,有效提升了货物装载效率。
( 来源:青岛机场)
转变传统保障方式破解装载难题
“客改货”航班保障最大的变化是装载方式不同,主要分为仅货舱装货或客舱、货舱均装货的两种模式。其中,往客舱装货难度最大,由于客舱较高、设计走廊较窄长,难以使用机械设备,必须依赖人工站在客梯车从机坪到客舱口的一级级台阶上,用手逐个向上传递货物。为突破这一瓶颈,青岛机场与航空公司主动对接,充分评估对接客舱装载货物可行性,制定客舱装货专项保障方案,经过多次模拟演练,形成了“传送带车-客梯车-人力-舱门”的货物传送系统,利用传送带车将客舱货物提送到客梯车的中间高度,减少一半的人力传递路线,再通过铺设滑毯将货物滑送至客舱口,进一步提升保障效率。以宽体客机A330为例,通过“机械+人工”,取代了之前全人工搬运的方式,每个航班可减少4-5名装卸人员,节省1小时左右保障时间。
加大“客改货”开发运营服务货运产业链条发展
为确保疫情期间国际航空货运供应链稳定的工作要求及政策措施,青岛机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密切与中外航空公司的市场协作,持续加大力度开展利用国际客运航班腹舱进行货物运输的“客改货”运营模式,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扩大运能,服务市场供需与发展。积极对接航空公司,与重点外资外贸企业建立沟通联系机制,继续服务扩大现阶段国际航空货运供应链范围,延伸推进至欧美澳地区的“客改货”业务;持续降低航空物流成本,扣除客运保障等费用,积极推进优惠减免工作;优化航空货运营商环境,结合疫情期间入境管控政策、市场发展需求等情况,完善航空货运枢纽网络布局,加强货源组织引导、优化提升运行方案,确保精准施策,促进市场成效,为服务省市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保障。
信网记者顾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