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山东中医药名医工程评审结果出炉,共有10人获评“山东名老中医”,80人获得“山东名中医药专家”,120人获评“山东基层名中医”。山东是中医药大省,但在中医药人才方面却一直存在“山多峰少”的情况。为了改善这种局面,近年来山东不断推出硬核举措,从政策支持、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全方位着手,建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筑牢中医药发展基础。
据了解,自去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以来,山东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下大力气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加强中医药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选拔培养,将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纳入齐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项目,占比不低于30%。二是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对2万余名乡村医生进行了全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启动全省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三是开展齐鲁医学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建设,组织流派传承工作室和中医药特色技术申报,加快齐鲁医派传承创新发展。
山东省中医院肺病科医生钱卫斌,近期也直接感受到了山东建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迫切愿望和务实举措。
35岁的钱卫斌参加工作只有3年多,但凭借着突出的科研能力,在前不久完成的医院2020年职称聘任工作中,直接从中医聘任到正高级,成为全院最年轻的4级研究员。
“这在以前的时候,从中级到副高一般是5年,然后再3到5年评正高,总共时长大概10年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钱卫斌明白,自己的破格聘任得益于山东不断创新的中医药人才评价制度。山东对职称制度进行了“双自主”改革,即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参加职称评审,单位自主用人,打破了职称和聘任挂钩的限制。作为9家试点中唯一一家中医院,省中医在实践过程中更加重视中医药人才的科研专长和临床实践。
山东省中医院人事处处长于杰介绍说:“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也是强调要医教科研协同发展。双自主改革以后,尤其是2019年,我们医院取得高级以上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了97人,是往年的三倍左右,很好地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面对省内中医药人才“山多峰少”的困境,山东不断引进北京、上海等大医院退休的知名专家,做到“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目前,已有多个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相继落户省中医。
“我是每月坚持讲一次课,(内容有)有中药传统鉴别、中药传统炮制,还有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传统的中药调剂、处方给药。”国医大师金世元说道。
在名师指导下,省中医已经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合理的中药传承团队,23人中有5位入选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
对于中医药人才传承,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孙伟也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逐步探索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运行、监管、评价制度,完善师承教育的相关激励保障机制,切实促进中医传承。
山东省中医院药学部主任马传江说:“山东和国家级的学术团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很好的学术互动,对我们山东的中药发展推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去年,山东指导3名岐黄学者制定了学术发展、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发展计划,新增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4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20人,中医药人才梯队更加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综合)
[责任编辑:杨凡、崔中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