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济南4月21日讯(记者 张衍峰 王真真)她叫房春景,本身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位白血病儿童的妈妈。她把女儿的病房变成了一间小小课堂,慢慢地,女儿的病友们也都成了房春景的学员。稍显枯燥冰冷的病房里也变得热闹起来。
雪白的床单,高高竖起的输液杆,透明的塑料帘子,还有大人脸上不时划过的一种难以言说的表情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这里,不是孩子们朝思暮想要回去的幼儿园和小学,而是他们此刻必须长时间居住的病房。
我来到病房时,小欣怡还在做着手工。三岁时,已经能认两千个汉字的她,这让同为三岁孩子母亲的记者感到吃惊不已。从这个数字背后,我们能感受到房春景对孩子成才的期待与渴望。原以为小心怡能在一二年级表现优异,至少不会很差,可现在,连上学的机会老天都没给。
从发病到确诊,从怀疑到接受,从住院到化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房春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为女儿生命而战的坚强斗士。治疗的高昂费用,让她和丈夫必须坚持经营老家的学前教育培训,这也让她和大女儿聚少离多,每周只有两天在济南照顾心怡。
“比如说一天需要打进口针的话,需要几千块,如果没有感染的情况下,一天是几百块。一个月下来五六万吧。”房春景告诉记者。
白血病患儿的饮食要求很多,为了能让女儿吃得好一点,房春景租下了与医院一街之隔的小旅馆中的一间。床,是在这个连站的空间都没有的家里唯一还算宽敞的地方。老二偎依在妈妈怀里,贪婪的大口吮吸着期盼已久的乳汁。奶奶巧手做的饭,饭香一再刺激记者的味蕾,记者下意识看了手机,此刻,已是晚上八点。
“生命,本是一场修行,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的改变和成长。”这是房春景和记者真真聊天中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听起来,很鸡汤;但若真的经历过,或者看透了,你会发现,这实在是再朴实不过的话语。
二女儿王欣钰的面部有个不大的血管瘤,那年房春景本来是带二女儿看病,却不想老大发现患上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了照顾大女儿,房春景免不得忽视二女儿,这让她满心愧疚,“现在是顾了一方顾不了另外一方,老大生病了肯定是老大重要,老二差不多能吃能喝能过就行了,先把老大过了这一关再说。”
跟二女儿相处没多久,房春景又赶回病房给大女儿送饭。再次回到病房,小欣怡把亲手折的纸鹤送给了记者。
下午五点的病房里,无论折纸、识字、还是算术,都显得那么认真。在这些孩子眼里,这都不是学习,更不是被动的家长要求。对他们而言,这是一天中最难得的轻松时刻,是和学校里的小伙伴交流的时候,是他们心心念念期盼的“玩”。
房春景告诉记者:“有几个小朋友跟我一起玩,有时候问他们你们最想干什么?他们最想的就是出去,就是只要不待在这里就好了。”
小欣怡有一天就突然发起了脾气,说妈妈,我烦了,我不要待在这里。“半夜四点,起床起床回家回家,我说你快睡觉吧。后来我说 如果真有可能的话 带俺妮去看场电影之类的,就这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能看一场专场的电影。”看着病床上的女儿,房春景告诉记者,她心里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如果真有可能的话她希望能带着孩子们看场电影。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孩子们眼中,房春景不是老师,是陪他们玩的大朋友;教的不是知识,是结束漫长的一天治疗后的放松时刻。这些孩子们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候就已经承受了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忍受的痛苦和病痛的折磨。记者将继续关注这间“病房学校”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