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济南9月2日电 (郝学娟)目前,山东已顺利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普查对象数量26.58万个(不含移动源)。为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减少高密度、不合理投饵的养殖模式,山东省淡水区域近几年共撤出不合理设置网箱网围16余万亩,创建470余家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记者2日从山东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述消息。据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鞠振平介绍,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每十年开展一次。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于2016年底正式启动,标准时点为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7年度,普查对象为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源五大类。
图为鱼台县渔民收获水产养殖的小龙虾。(资料图) 郝学娟 摄
鞠振平说,与2007年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相比,此次各类污染源普查对象数量及污染治理设施数量增长较大,除氮氧化物以外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同口径下,工业源、畜禽规模养殖场、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数量分别增长70%以上。工业源废水治理设施、废气脱硫、除尘设施数量分别增长80%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重金属等主要水污染物,二氧化硫、颗粒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大幅减少,降幅在50%以上。山东工业污染源氮氧化物排放量降幅也在50%以上,但由于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长,增加了非道路移动源调查,全省排放总量变化不大。
“水产养殖业对于保障优质蛋白供给、降低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资源利用强度、促进渔民生活富裕,具有重要作用,但高密度、不合理投饵的养殖模式又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庄文忠介绍说,近年来,山东按照“稳数量、提质量、转方式、保生态”的原则,通过优化养殖布局、严控养殖污染、拓展绿色养殖空间等措施推广绿色养殖,提升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
庄文忠说,目前,山东已形成“稳定池塘、拓展远海、控制污染、修复环境”的养殖格局,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多营养层级立体综合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构建了16万亩集中连片的“贝、藻、参”立体生态循环养殖区,创建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105处,扶持推广深水抗风浪网箱1100个,养殖由近海走向远海。(完)
【编辑:姜雨薇】
[责任编辑:杨凡、崔中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