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申红 王健
11月24日上午,济南东城,北倚济钢生产线原址、紧邻济南东站,翼形的“工北21号”科创综合体已初具规模,济钢集团“转型发展会客厅”呼之欲出。
2017年钢铁主业关停以来,济钢集团坚持“去的是产能,提升的是竞争力”,逐步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渣土运输、出租车等快赢项目相继实现盈利,济钢创智谷孵化基地已进驻企业115家,进驻企业年产值约3.5亿元。济南市积极推动济钢集团与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深度创新合作,利用济钢闲置厂房改造建成的世界首条空间行波管自动化装配试验线首批产品顺利下线,并已初步达成4亿元订单意向;卫星总装基地项目已列入2020年山东省重大建设项目名单。2019年,济钢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38.9亿元,同比增长62.5%,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2.1亿元。
“无钢”济钢的华丽蝶变是济南“十三五”亮眼成绩单的一个注脚。2016年以来,济南市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省会经济龙头加快扬起
11月19日上午,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首台整车下线,标志着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正式投产。从开工建设到第一辆整车组装下线,这个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只用了280天。
5年来,济南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动能转换成效明显,主要指标增速全面步入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三个千亿关口,2019年达到9443.4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10.7%提高到2019年的13.3%,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13.9%。
2019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1.2%,培育形成重汽集团、浪潮集团两大千亿级企业。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组建成立,超级计算、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高端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济南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与郑州、西安等沿黄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牵头组建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107项具体措施有序推进。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章丘、济阳融入市区发展格局,携河北跨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区县经济加快发展壮大,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元区县达到3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百亿元区县达到4个。
5年来,中央商务区、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形成规模,一批重大发展载体加快建设;“在泉城·全办成”品牌全国打响,“一次办成”“拿地即开工”等改革举措落地实施,审批事项可网办率达到100%,济南被评为2020“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
济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基础教育“零择校”“零择班”经验在全国推广;成功入围“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连续保持同类城市首位;军地军民关系和谐交融,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打造“五个济南”提升城市能级
展望“十四五”,济南坚决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全力打造“五个济南”,提升城市能级,塑强城市功能,强化示范引领,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同时,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强与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协同协作;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疏解,深化更大范围的区域交流合作。
按照“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思路,济南将做强东部科创实力和产业能级,加快推动西部提升振兴,以更大力度推进南部山区生态保护,推动北部建设全面起势,优化中心城区城市肌理和风貌,强化重大基础设施支撑和引领作用,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市域发展框架。
济南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创新优化各项人才政策,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流通格局,努力在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中展现更大作为。
“十四五”时期,济南将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市精明增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积极打造韧性城市;加快补齐县域发展短板,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济南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保护“南山北水多廊多点”生态基底;努力提高泉城文化软实力,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紧紧围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杨凡、崔中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