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刷脸开门,警方“保管”个人档案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挖掘“冰山”下的潜在需求,提升居民居住体验,智慧社区建设正在破题。
今年9月,青岛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智慧社区、智慧街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2年,智慧社区、智慧街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市40%的城市社区建成智慧社区、具备条件的主要城市街区基本建成智慧街区,青岛市智慧社区、智慧街区建设成为山东省样板,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截至目前,在省级智慧城市试点争创工作中,青岛市试点数量列全省第一。近日,记者在试点小区进行了探访。
升级>>>
解决车辆穿行小区问题
位于市南区的颐中高山,是一处已经建成使用10余年的封闭式居民小区。今年8月,这里完成智慧安防系统的整体改造并投入使用。对于4个多月来的居住体验,业主朱先生感慨变化不小。
“小区虽然不靠主路,但是借由穿行小区,可以进入南北主干道福州北路和银川路。”朱先生说,周围居住小区密集,加之无法真正实行封闭式管理,每天大量的社会车辆进出小区,不仅造成交通隐患,污染了社区空气,小区内车位也常常被外来车辆占停,由此引发的居民不满和纠纷时常发生。
“自从有了智慧安防管理系统,明显改观了。”朱先生说,他感觉现在进入小区就一个字,“静”,而这也真正达成了他当初买房的理想。
那么,这里是如何实现智慧化管理和调流的呢?小区智慧安防系统运营方——松立智慧社区(山东)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监王建波揭开了谜底。
“我们在软件算法上进行了开发,打造适合本小区的‘互联网+停车’新型停车模式。”王建波说,由于小区内有经营业户,无法在物理上限制社会车辆进出,但是通过基于对人脸、手机mac地址等身份信息监测分析的人脸识别相机、WiFi嗅探等设备,可以为小区架起一个无形的电子围栏。凡是进入小区的车辆,除已经登记的业主、商户车辆以及长租车位车辆等,均接入市政智慧停车收费系统,进行自动化动态监测管理,除支持ETC外,还可以扫码缴费。而对于进入小区后的车辆,如果停放位置不当,比如占据了消防通道等,识别设备也会动态监测并自动报警,便于管理人员及时精准地接收信息,进行现场驱离干预等管理工作。
此外,王建波的团队还改善了借道穿行车辆的问题,“我们通过前期勘测发现,东门是穿行车辆的主要入口。所以后期建设过程中,通过算法设置,东门只出不进。”王建波说,通过硬件设备以及算法的“双剑合璧”,小区车辆管理完全实现自动化,排除了人为管理可能产生的漏洞。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台大数据也给出了与业主体验改善相同的结果,“单就小区的智慧交通管理方面来说,系统启用之前监测的日均车流总量为5000辆左右,目前已经下降至一半。”
方便>>>
65岁居民刷脸进门
除了小区车辆痛点得以疏解,探访中记者发现,现阶段智慧社区更多时候是在以一种“无感”的方式影响着居民。
“现在回家不用携带门禁卡,刷脸就能开门,很方便。”探访当天,65岁的居民王先生外出购物回家,提着一大包东西的他,走到小区人行通道门前,熟练地将脸凑近人脸识别门禁显示屏,大门随即自动打开。“以前得用门禁卡,手里有东西的时候很不方便。”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对于智慧社区、人工智能等新词汇没概念,但是自从小区进行了智慧化改造后,他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此外,采访中也有一些小区居民告诉记者,对于人脸识别的信息采集方式仍然心存顾虑,这些人普遍担心个人信息泄露,给日常生活留下隐患,因此仍旧选择刷卡进门的方式。“现在除小区入口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绝大多数居民楼单元门门禁并没有改造,仍然使用单一门禁卡的方式,主要就是要充分征询居民意见。”朱先生告诉记者。
安全>>>
高空抛物精准“溯源”
在颐中高山小区,针对高空抛物、景观水池等居民生活风险点,都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智慧化防控。例如,针对小区曾经多次发生高空抛物不文明行为、居民意见较大的问题,对热点楼座布设防高抛系统;而在小区内的景观池塘公共休闲区域,则安装有音频识别报警设备、一键报警立柱等,通过热点关键词识别,直接与公安系统联网,确保小区发生险情或治安事件时,现场视听信源可以第一时间畅达警方,辅助远程接警,及时出警。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区北侧楼座为15个单元组成的高层居民楼,楼层在18层左右,底层部分开设有商铺。在楼座对面的绿化带区域,安装有三套搭载了高空抛物智能监测系统的立杆,立杆顶部装有防高抛相机。“这个楼座是我们小区最大的一个单体楼座,居住人口也最多。我记得以前这个区域发生过好几次高空抛物,没有伤到人但是造成过楼下财物的损失,因为楼层高,不好确定责任人。”朱先生告诉记者,自从布设高空抛物智能监测系统后,再未发生过一起高空抛物事件,“震慑效果很明显”。
“高空抛物摄像机可以对整个楼座实现全覆盖,通过将高空抛物智能检测算法部署在相机端,对抛物轨迹还原刻画,精准锁定抛物窗口,同时保留抛物的图片、视频证据。这套系统可以同时通过平台进行声音报警,提示值班人员及时处置。”松立集团品牌推广部总监崔道安介绍。
■记者观察 居民个人生物识别信息 部署在警方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社区的搭建中,强化数据安全,做到信息“脱敏”,也获得了政策面的同步关注。
《意见》明确要求,加大数据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的信息安全意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在推进数据交换共享、增强数据服务的同时,强化数据安全管理、严格数据保护程序,确保数据和系统安全,防止个人信息和工作信息泄露,切实保护居民隐私。
记者在颐中高山小区走访时看到,人脸识别相机、高抛摄像机、一键报警立杆等相关设备监测区域都有明显标识,提示“您已进入监控区域”。崔道安告诉记者,以防高抛摄像机为例,配备有感应系统,只有在感应到抛物险情发生时才会开启,考虑到充分保护居民隐私,平时摄像头是休眠状态。此外,所有居民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及音视频资料数据均部署在警方平台,包括物业在内的任何第三方都无法获取。
“现阶段的智慧小区,应该叫做智慧安防小区更恰当一些。”有业内人士认为,总体来看,大部分智慧社区的建设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机器视觉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与此同时,对于居民来说,现阶段智慧社区运营维护中,仍然存在“买家秀”与“卖家秀”般的现实落差。在社交平台上,针对于“智慧社区”的讨论话题中,不少网友表示“这就是以后的发展趋势”“智能小区安全应该更好了”,但也有网友担忧“就怕是个噱头,服务和质量跟不上”。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