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城市品质“再提升”,市民生活更方便
来源:青岛日报
记者从青岛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围绕“产业空间拓展、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功能完善、市民方便宜居四个目标一个过程完成”要求,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发起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高品质都市空间格局日渐完善,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启动建设,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可喜的是,我市城市品质的变化也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先后跻身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构建。依据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深入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战略,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编制完成《青岛市2050远景发展战略》,提出青岛未来发展定位。编制完成《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规划纲要、《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青岛市海岸带及海域空间专项规划》。深化实施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签订胶东五市国土空间规划协同合作协议。此外,坚持产城融合,划定产业区块控制线,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出台《关于加强新型产业规划用地管理的通知(试行)》给予新型产业项目充分的规划用地政策支持。
新型住房保障体系搭建完成。五年间,我市每年都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市办实事,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累计实施住房保障6.3万套(户),其中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2.7万套,累计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3.6万户,共2.56亿元;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6.3万套,其中公租房3.9万套,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2.4万套;人才住房已建设和筹集15.6万套。我市先后成为全国首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工作试点城市、国家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城市、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以来,我市以“美丽青岛三年行动”为契机,持续推进城市道路大中修工作,累计整修道路600余条(段),整修车行道1300余万平方米、人行道200余万平方米。截至2019年底,城市道路总长度8359.7公里,较“十二五”末道路总长度增长约18%。特别是东岸城区道路网长度达到2039.2公里,增长约37.4%。一方面着力推进高快速路体系逐渐成型,另一方面着力增强主干路、次支路路网规模。此外,老城区有机更新工作也成为民生焦点。近两年,我市已分两批对近60处老建筑实施“红瓦修复工程”,让老城区更加活力时尚方便温馨。我市还启动对大学路、沂水路、广兴里周边等片区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示范带动全市老街区整体复兴。
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得以破解。“十三五”期间,我市物业管理范围从住宅、写字楼等全面向学校、医院、商场、工业园区、海底隧道等业态延伸。据初步统计,我市物业覆盖面积达到2.96亿平方米,物业管理项目3924个,从业人员约11.1万人。我市还不断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统筹开展停车场建设改造和信息联网管理等工作。截至目前,中心城区累计建设公共停车场178处,增加公共停车泊位约7.13万个。在老楼加装电梯方面,继纳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后,近年来青岛实施多项政策拓宽资金来源,老楼加装电梯可提取直系亲属公积金;延长奖补期限,至2022年底,我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可获市区两级政府补助20万元;简化审批流程,取消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及消防设计审查;扩充加装渠道,发挥基层组织议事协商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53个加装电梯项目进入前期操作或实施阶段,其中211部电梯交付使用。
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持续开辟。五年间,我市通过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文件、建立完善监督服务体系、推出激励政策等举措,积极探索建筑能效提升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星级绿色建筑标识153个,建筑面积1676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我市坚持规划引导,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提出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到2023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以上,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涵盖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与此同时,我市还高标准开展国家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双试点”工作,2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全面达标,全市累计建设海绵城市面积约216平方公里。49公里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完成项目投资超40亿元,全市干线、支线管廊总规模达118公里,入廊市政管线累计达到1000多公里,这一成绩全国领先。
[责任编辑:杨凡、蒋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