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6月6日讯 生活陷入困境如何快速申请救助?碰到难题有没有最畅达的渠道得到援助?遭遇意外未自行购买保险的损失谁来买单?面对群众“急难愁盼”,市北区民政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笑逐颜开。
“暖心剂”:审批权下放 减证提速全程帮办
对于突遭意外、罹患重病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而言,临时救助是一场及时甘霖。如何让饱受煎熬的群众更加快速地得到救助?市北区民政局瞄准群众“急难愁盼”的症候,开出让大伙儿展欢颜的“暖心剂”。
今年1月,延安路街道居民陈浩翔向街道提出低保申请。因身患残疾及食道癌,13万治疗费让陈浩翔的生活雪上加霜,仅靠低保一项救助远不能填上“窟窿”。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延安路街道社工科负责人曲倩送来了“及时雨”:“您满足申请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的条件,其中临时救助金的审批时间缩短为20个工作日,比之前提前了13个工作日。”
临时救助金审批效率“加速度”的背后,离不开区民政局持续探索的“放管服”改革。该局副局长王彦立介绍,市北区自2019年起便在部分街道试点下放特困、低保、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今年1月又将社会救助审批权扩大至全街道。
“省去了区民政局审批环节后,原有的工作环节从8个精简为4个,全程由代办、帮办人员上门采集信息。我们对新增低保户进行入户手机移动信息采集,形成电子数据,可以归入救助档案,避免申请人多跑腿递交材料。”曲倩说。
今年以来,全区共审批特困人员6人,低保125户、174人,临时救助2592户,共计4393人。“放管服”改革折射出的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初心,让暖人的亮光照向了更多困境群众的心头。
“定心丸”:137个救助站构建全区互通服务网
女儿考上了理想的高中,让新华里社区的魏涛喜中添忧,增大的开销让患有精神二级残疾的他更加入不敷出。了解这一情况后,社区救助服务工作站送上一剂“定心丸”,迅速为他启动了临时救助“绿色通道”。
“可在24小时内‘先行救助’,于5个工作日内补齐手续,按照低保标准给予他家2倍低保救助金,共1642元,一次性拨付到账。”台东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邓珉介绍。
今年以来,市北区已为18户急难型家庭开通“绿色通道”,共有26人受惠。
那么,如何及时发现这些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呢?这就要靠分布在全区137个社区的救助服务工作站了。这些紧靠居民的救助站不仅能在第一时间知晓居民的诉求,进行帮办代办等,还能链接资源,在全区形成衔接互通、运转高效的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网络。
依托扎根在救助站里的基层“情报员”,区民政局日前开展了特困、低保人员困难需求摸查工作,汇总了1758户、2079条、250余种民生诉求,这些有效诉求将流转到责任单位和街道进行办理,推进“一户一策”精准救助,实现“主动发现—跟进服务—精准帮扶”全链条畅达不断档。
“安神茶”:居民家庭综合保险加码扩容
遭遇失火爆炸、盗窃抢劫、意外身故,未自行购买过保险,就只能自咽苦水吗?今年3月初,家住嘉定路48号的受灾居民在无助中等来了一剂“安神茶”。
因楼上的一户住宅起火,多户居民家庭财产受损。保险公司当日便安排理赔员到现场查勘定损,次日便为失火户主及受到波及的12户居民办理了赔付,共计4.95万元。
居民李女士红了眼眶:“本来想着烧毁的地方自己出钱修补,没想到政府早就为我们买了保险,第二天就进行了赔付,我们真是打心眼里感动。”
原来,市北区已连年为居民购买家庭综合保险,今年又将这个福利列入了区办实事,并进行了“加码”。
市北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负责人陈静介绍说,为了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救助中的补充作用,区民政局今年分别上浮了意外身故、火灾、爆炸等项目的保险金额。
令人欣喜的是,连保险范围也进行了扩容。“今年市北区增加购买了水暖管爆裂的保险,该项目也成为了截至目前获得赔款户数最多的保险项目,共计127户,赔付金额11万余元。”人保财险青岛市北一支公司政府项目业务部负责人鞠聪慧坦言,“我们在理赔现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政府,要是没有这个保险我们就麻烦了!’这些话道出了百姓最真切的心声。”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按照优化后的方案,市北区共为208户居民赔付64.7万余元,据不完全统计,比原保险方案多赔付了20余万元。市北区民政局不竭创新,问需于民,架起了体恤民意的“连心桥”。
信网记者 杜杲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