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济宁“堂前燕”
来源:齐鲁晚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 步瑶 张伟光
记者 汪泷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着这样一道极具历史和时代意义的“考题”,坐拥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究竟该如何作答?为此,济宁市坚持以“两创”为引领,不断尝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学校教育、基层社会治理、政德教育等“时代关切”“文化关照”“群众关心”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因创新、创意一步步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令校园风貌焕然一新。
见贤思齐
城市文明底色更浓烈
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文明城市创建,是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百姓福祉的有力抓手。去年年底,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好消息不胫而走,让济宁市民倍感振奋。
行走在今天的济宁,随处都可以看到“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之类的《论语》名句,比起这些具有警醒作用的先哲智慧,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按照古训去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当运河书屋里常设传统文化活动,社区邻居节成居民最期待的节日,市民在排队、乘车时养成了自觉礼让老幼的习惯……城市的文明底色正变得越来越浓烈。
济宁市在统筹推进精神风貌提升工程、社会治理提质工程、美好生活共建工程、城市品质改善工程的基础上,坚持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综合平台。依托“习语润儒乡”宣讲品牌,开展“小板凳红色宣讲队”“乡土讲师团”等各具特色的志愿宣讲服务,把“道德讲堂”“经典诵读”“民俗演出”等纳入中心(所、站)日常活动计划,广泛开展大家创、大家唱、大家演、大家拍、大家评系列群众性活动,用百姓喜爱听、听得懂的语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组织了“全民学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科学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礼文化”,大力倡导文明言行,广泛普及礼仪知识,引导人们懂礼貌、知礼仪、守秩序。
立德树人
培育敢于担当的儿郎
走进济宁市明珠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令校园风貌焕然一新:思政课堂上,朗朗的经典诵读开始演化为小话剧、小竞赛;“家风家训”征文墙上,充满正能量家族价值准则的美文层出不穷;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谨信、亲仁的相处方式蔚然成风。
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编撰,到文旅研学课程体系建设,再到篆刻、拓片等传统“非遗”进课堂……近年来,济宁市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持续引向深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各种校内外活动开展得异彩纷呈、成果丰硕。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济宁市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覆盖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立志培养足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济宁在校园打造“儒雅育人”品牌。启蒙教育阶段,以创建全国托育服务示范城市为牵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儿推广活动,完善托育课程体系,组织编写《看图学说话》《看图学识字》《看图学知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系列读物,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中小学阶段,全科育人、体验习训、同心共育、课程融合、名师领航等五大工程持续推进,构建起“孔孟之乡同一堂课”体系,打造出1000个特色典型课堂教学案例。依托“三孔”“四孟”“五大文化体系”等资源,确定50处研学基地,指导各学校建立“数字国学体验馆”“校园体验互动区”“传统文化大讲堂”等体验教育平台,遴选100所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示范学校。
家园共育,是实现科学育人、文化育人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门专门组建起了1000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家长资源库,开设“家长讲堂”,精心编撰《“十德”树人》等50种校本课程,每个班级每学期举办2次以上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讲授以儒家文化经典为核心的内容。“一县一工作坊”方案同步推进,坚持实施“一校一导师”制度,每年培训100名中小学校长、500名专职传统文化教师、100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名师。“青年杏坛”公益讲堂持续开展,学校定期邀请国学专家及青年学者授课,举办“小小百家讲坛”“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开展“智雅国学”“小手拉大手 演绎五禽戏”等经典诵读和文体活动。
为政以德
锻造忠诚的干部队伍
“古人做官讲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三个‘德’放到今天依旧可以指导为政实践:明大德是对党忠诚,守公德是为民担当,严私德是律己干净……”10月19日上午听过讲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日照市审计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陈常森直言,为政之道、以德为先。
2000多年前,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新时代下,领导干部同样要讲政德、立政德。济宁以干部政德教育学院为重要平台,通过现场教学、主题教学等创新型的授课方式融会古今,引导学员重新思考“为什么为政、如何为政”基础性问题,将中华文明和智慧有效转化成了涵养“为政之德”的不竭源泉。
突出“为政以德”思想,要立足讲清楚“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精髓要义,打造独具特色的干部政德教育体系。济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安排意见,在全市干部大讲堂开设专题课程。编制干部政德教育教学大纲,持续完善提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扩大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的培训规模和品牌影响力。
为提高讲授内容适配性,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常态化开展教师培训,开发打造精品教学课程,“线上+线下”全渠道教育培训矩阵同步构建,打造了政德教育主题微课堂,拍摄制作网络教学视频,建立专题课教学片视频库;市委党校推动“云课堂”终端在市县乡全覆盖,实现“云端授课”“云端管理”“云端研讨”,推动党校系统政德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十四五”期间,济宁将对全市处级以下干部和村居党组织书记进行政德教育全员培训。
以和为媒
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
日前,一起因建房引发的邻里纠纷点燃了邹城市郭里镇两户村民的“火气”,激动的柏某非要把邻居李某告上法庭,事态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接到预警后,镇调解员马上通知双方到村“和为贵”调解室里坐下来慢慢聊。没想到,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六尺巷”故事的讲解,看上去棘手的麻烦事在调解员慢条斯理的讲事实、谈道理下,一个“和”字降住一堆“火”味。
孔子故里素来民风淳朴,为人处事总是讲究个“和气”“和美”“和谐”。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过程中,济宁同样倡导“以‘和’为媒”,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之中。
从最初的“和为贵”调解室,到逐步完善起政治、德治、自治、法治、智治的“五位一体”科学架构,覆盖全市的“和为贵”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正逐步显现出聚和、立和、促和、保和、助和等五大功能。
按照深化治理内涵、健全治理机制、明晰治理路径、融合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的目标,济宁市一方面加强村居“和为贵”调解室规范化建设,推行“五老”调解、“平安周例会”、法治大讲堂等做法,建立完善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机街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体系,用好“平心态、诵经典、读家训、评公理、和为贵”的“以儒促调五步调解法”,建设“以礼让人、以德教人、德法融合”的人民调解文化。另一方面推进网格化管理,实行“网格+网络”的精准治理,加快“多网融合”“一网统筹”,设立市县乡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推进“民意5来听”活动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入融合,及时收集民生民意、回应群众诉求,推动矛盾纠纷妥善化解在基层,实现刑事治安发案率、信访总量、诉讼案件收案数量、民转刑案件“四下降”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社会文明程度“四提升”。
[责任编辑:杨凡、崔中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