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3月24日讯(记者 王田 通讯员 王诺 任昱昊)近日,在青岛市一处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外看到,一箱箱经过分类储存消杀的医疗废物,正由专人有序装载到运输车辆,统一送往集中处置点进行无害化处置。自3月份疫情发生后,截至3月24日,我市共收集转运医疗废物2300余吨,其中涉疫情医疗废物近200吨,全部实现安全、及时、无害化处置。
从“局部式”到“点发式” 医疗废物增量超260%
疫情发生后,相关涉疫环节产生的医疗废物成为了整个防控的“末端”,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若无法及时清运、处置,将会带来病毒“二次传播”的风险隐患。
对此,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固废处副处长吕海峰介绍,“青岛市高度重视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工作,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全市医疗废物处置体系,在现有50吨/日处置能力的基础上,今年新增医疗废物协同处置线,全市处置能力达到100吨/日,建立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转移、处置全过程环境安全防线,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列全省首位”。
据了解,此轮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医疗废物的收运量由以往不到50吨/天,激增到近180吨/天,增幅达260%。“除去日常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以外,涉疫的医疗废物还有两大主要来源,分别是全员核酸检测短期内产生的大量涉疫情医废,以及疫情多点分布导致集中隔离点增多,产生大量的参照医废管理的生活垃圾”,吕海峰介绍。
随着因疫情呈“点发式”增长,如何在短时间内及时安全高效处置?涉疫医疗废物分类、贮存如何规范?医疗废物转运人员、运输能力是否充足?如何确保“末端”的防控安全?成为青岛市需要重点应对和解决的问题。
迅速建立应急贮运“安全链” 实行专人专线专车
面对前所未有的处置压力,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集结力量实时分析研判形势,借鉴多年来医疗废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经验,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应急“闭环”转运处置体系。
迅速启用备用焚烧设施,实行“一用、一备、一应急”三条生产线全部投入处置医疗废物,全市最大处置能力达到200吨/日,使青岛市医疗废物日处理能力和产生量相匹配。
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成立专项攻坚小组,安排专人对接医疗废物处置单位,与隔离管控、卫生健康等部门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完善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和重点管控区的沟通联络机制,在各区(市)均建立了由生态环境、疫情防控部、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和隔离点参与的沟通联络工作群,畅通信息渠道,实行动态管理,不断优化收集转运流程。
针对隔离点涉疫医疗废物快速增长的情况,推进源头减量,联合隔离管控部、卫生健康等部门,细化分类标准,将隔离点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分类施策,指导集中隔离点、封控管控区做好涉疫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
在收集体系建设方面,《青岛市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确立了由各区市政府设置面向全市小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收集点,统筹进行医疗废物收集贮存,以“小箱进大箱”的模式,形成“以点带面、以线串点”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实现全市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全覆盖。疫情发生以来,结合隔离管控场所设置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及时调整改进收集体系,开辟收集转运“绿色通道”,形成以医疗机构和收集点为基础、隔离管控场所应急转运、重点点位攻坚保障的疫情医疗废物收运工作模式。
为做好运力保障,青岛市生态环境局每日调度协调处置单位优化拉运处置能力,加大运力投入,科学规划运输路线,协调专用运输车辆由最初的20余辆紧急增加增至90余辆,加班加点清空涉疫医疗废物存量,确保妥善收运。同时,加强对全市集中隔离酒店、封控管控区等场所医疗废物包装和收集情况的环境监管,截至目前,疫情期间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检查医疗卫生机构(含定点医院)328家次,隔离场所、封控区、管控区640家次,城镇污水处理厂37家次。
紧盯“最后一环”,全力保障医废安全处置
医疗废物集中拉运之后又如何处置呢?在处置单位的中控室看到,运输车进入厂区需经过多环节、多轮次的消杀,运输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进行自身消毒后,向地磅人员出示健康码、核酸检测证明、车辆消毒纪录、转运联单等,再由处置中心人员再次对运输车辆和转运箱进行消杀后入厂。卸车后医疗废物进入焚烧装置焚烧,车辆和周转箱完成装卸后进行整车消杀后再驶离厂区。
疫情发生后,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卫生健康等部门紧盯处置“最后一环”,要求处置单位严格落实医疗废物贮存处置等环境管理和安全生产各项管理要求,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实行医废收运人员、场所“闭环”管理,做好贮存和处置场所环境消杀,确保涉疫医疗废物及时、安全、高效、处置。
随着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当前,青岛市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平稳、可管可控。市生态环境部门将持续做好涉疫医疗废物处置等监管内容,同时,将充分总结此次疫情发生以来的应急处置做法,完善青岛市医疗废物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综合管理水平,合力打赢新形势新特点下的防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