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让更多孩子受益 青岛市政协委员建言基础教育信息化

时间:2022-12-24

潘晓莉走访学校。(来源:受访者)

潘晓莉走访学校。(来源:受访者)

信网12月23日讯(记者 顾青青)教育,一直是每年“两会”代表委员们聚焦的话题。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基础资源配置不均衡、创新型成果不显著以及缺乏标杆性学校引领等问题制约着教育信息化发挥更大作用。作为一名中学校长,青岛市政协委员潘晓莉深刻感受到教育信息化为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好处,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享受到这一优质的教育资源。今年,潘晓莉提出的“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提案”获评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优秀提案。

潘晓莉委员的提案与青岛市教育局的重点工作不谋而合。如今,青岛的校园基本实现5G网络覆盖,打造了青岛教育e平台体系,市教育局组织了近200位名师参与录制“名师导学”课及课后网名师空中课堂。推荐西海岸新区作为省级全环境育人试验区,就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随堂监测中的运用进行实践探索。

提效减负离不开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使命,通过信息化能够保障教育的‘起点公平’,从而促进‘过程公平’,实现‘结果公平’。”潘晓莉认为,基础教育阶段,推进信息化工作对于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减负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从事教育行业多年,作为青岛超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潘晓莉曾走访多所学校,她发现虽然如今教育部加强了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强化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但是学校网络、硬件设备等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乡村教育、某些民办教育学校显得尤为突出。

此外,她在走访中还发现,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电子大屏、智慧黑板、网络设备等硬件,还处在基础“信息”收集阶段,已达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阶段并有一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教育类单位比较少,基础教育不仅缺乏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创新型融合的成果输出,行业内也没有标杆性学校引领,“这就导致拥有好经验的学校无法得到复制和推广,也让有学习意向推进此项工作的学校无了解、学习的渠道。”

委员为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言献策

“教育信息化是人类面临的崭新课题,目前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和规律可循。”为了掌握目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前期潘晓莉进行了多次调研分析、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材料,通过访谈、问卷调査等手段深入了解目前教育教学中学生评价以及学生发展的现状。围绕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解决教育公平中“高位公平”的问题、多领域融合加快创新型成果输出等,她提出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提案。

潘晓莉提出,青岛作为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应完善基础资源配置,促进5G与教育融合,并通过多领域融合,加快创新型成果输出。此外,对于建议的实施路径,潘晓莉也在提案中给相关部门指明了方向。她建议树立标杆学校,建立真正适合教育的字化产品人才库,打造未来技术和教育共生融合的智慧校园。

两部门“助力”青岛基础教育信息化

潘晓莉的提案受到了青岛市教育局及青岛市通信管理局的高度重视。目前,青岛已出台5G基站奖补政策,鼓励通信运营企业大力建设5G基站。据统计,青岛各级校园已基本实现5G网络覆盖,此外青岛教育e平台体系也已形成。

青岛市教育局还组织了近200位名师参与录制“名师导学”课及课后网名师空中课堂,并推荐西海岸新区作为省级全环境育人试验区,就智慧教育环境下课堂教学随堂监测中的运用进行实践探索,待形成有效经验后进一步在全市推广。

对于未来如何推进青岛基础教育化,青岛市教育局也进行了下一步规划。据悉,2022年6月,青岛市教育局印发了《青岛市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行动计划(2022-2024年)》,已经提出将从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教育网络安全保障、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智慧教育环境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提质、教育e平台赋能、加强“互联网+教育”新型服务供给模式建设,提升线上教育服务品质,赋能“双减”,加快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

关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提案

提案人:潘晓莉

一、基础资源配置不均衡

2022年,教育部加强了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强化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但是学校网络、硬件设备等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乡村教育、某些民办教育基础资源配置较少,导致“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产生。

二、创新性成果不显著

目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电子大屏、智慧黑板、网络设备等硬件,即还处在基础的“信息”收集阶段,能够处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阶段并有一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教育类单位比较少,基础教育缺乏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创新型融合的成果输出。

三、缺乏标杆学校引领

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困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思维方式限制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特别是行业内缺乏标杆学校的树立,让好的经验无法得到复制和推广,也让有学习意向推进此项工作的学校无了解、学习的渠道。

基础教育阶段,做好信息化工作对于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减负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如下:

一、完善基础资源配置,促进5G与教育融合

继续增加基础建设,资源均衡配置,深度进行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的融合。2021年12月,首届“千兆城市”高峰论坛在青岛举行,青岛也成为了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建议相关部门设立政府补贴进行学校5G网络全面覆盖,建设学校5G微服务,在网络基础建设和服务上缩小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城市与乡镇学校的数字鸿沟,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做好硬件保障;相关部门设定信息化建设补贴,支持一批教育类单位自研5G、人工智能的应用平台、建设人工智能教室等,激发学校创新动力。

二、多领域融合,加快创新型成果输出

2018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引导学生利用空间参与课内外教学活动,根据自身学习需要选择网络课程、在线测试等;让学生利用学习诊断、学习预警等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问题,改善学习。”因此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除了硬件建设,更要通过信息化加速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型和升级。

一是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的课程开发,统筹部署、落实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利用AI分析学生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表现;探索人工智能在未成年人识别生态特征领域的场景应用。

二是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协同在数字化学习领域开创基于深度学习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新模式,实现个性化学习,并通过对学习数据的深度分析,判断学习者原有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学习适应情况,提供学习指导推送学习资源。

三、建议实施路径

(一)树立标杆学校,发挥引领作用

“一群被过去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在教今天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从上至下的思想转变,需要标杆学校的示范引领。

教育单位要形成合力,本着成熟先上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性强、可复制的标杆学校进行区域推广。建议相关部门从国家、省、市各级优秀解决方案获奖的教育类单位、国家重大课题实验校、国家试点项目入围的教育类单位等权威奖项、研究中,推选有创新力、实践性强、可推广复制的单位进行树标。

(二)建立人才库,研发真正适合教育的数字化产品

目前我国华为、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都具备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但缺少熟悉教育全过程的研发人员。科大讯飞等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较深,但缺少师生评价、教学全过程的探索。希沃等提供常态化硬件环境,但缺少动态体系的评价和预测发展。针对于此,可以由政府牵头配套政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支持技术公司和学校从理念、总体部署、发展平台等深度融合。从政府、学校、企业等领域抽调人才,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库。人才库的专家融合技术语言和教育语言,统筹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度结合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探索学生多元评价、教师职业评价,预测师生未来发展,保证设计出的数字化产品能够真正服务于教育,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有研发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学校、企业,由各个区市提供政策扶持,建设一批高科技、清洁无污染的现代化重点企业,也可以为青岛工业化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三)从精细化治理到个性化服务,打造未来技术和教育共生融合的智慧校园

在前两条探索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将教与学的过程数字化,用动态分析代替简单的多媒体资源叠加。进行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国家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库建设,依据最新的教育理论及数字技术逻辑,进行具体化、数字化界定,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都可以被计算机系统有效记录、识别,最终为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效、学习进程,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成效、教学特色等进行实时统计及可视化呈现奠定基础。利用科学有效的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及教师发展体系,通过对师、生教与学过程及特征的精准统计、动态分析,打破学生认知发展、个性形成的“黑箱”,对教与学全过程进行全面数字化。

  • 上一篇:青岛公布8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 涉及拖欠劳动报酬等
  • 下一篇:客户定的实木门都是纸蜂窝 什木坊怀疑产品被掉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