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北区政协委员、青岛市悦纳天赐社区服务中心执行董事丁晶。来源:受访者)
信网1月3日讯(记者 顾青青)作为健康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关注。今年市北区两会,市北区政协委员、青岛市悦纳天赐社区服务中心执行董事丁晶,通过对健康理念的改变、专业视角的改变、服务逻辑的改变,建议进一步系统推进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丁晶提到,心理健康涉及多个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服务,不仅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而且包括心理的干预、咨询和健康教育以及日常积极心态的养成。前者主要关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以降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肇事肇祸率、疾病复发率;后者重点关乎基层社会治理中居民参与和议事能力的提升,以化解基层的矛盾纠纷。丁晶表示,如果从“大健康”的理念来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要求,目前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需要作出以下三个改变。
“第一点是健康理念的改变。”丁晶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依据是“大健康”的概念,即把健康视为人的生命状况的连续体,不仅包括没有心理疾病,而且包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需要放在社会治理的高度上去理解,否则就会“矮化”社会工作,看不到它的历史和社会责任。”
“第二点是专业视角的改变。”丁晶表示,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概念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成长改变不可或缺的内容。”显然,社会工作如果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就不是要不要考察心理因素的问题,而是如何考察心理因素的问题。心理因素的融入成为提高和维护人们成长改变成效的重要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心理因素融入的深度恰恰反映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表现为人们的自主性和自决能力的提升。”
“第三点是服务逻辑的改变。”心理健康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当人们出现心理疾病的症状,就需要暂时隔离环境的影响,采取心理健康的社会治理观的服务逻辑,但是当人们的疾病症状得到控制和缓解,人们又需要回归日常生活,采用社会心理健康的社会治理观的服务逻辑。丁晶认为,在日常生活的问题解决中如何融入心理因素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基础,“它要求将人们的成长改变与社会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采取一种人与环境协同改变的服务逻辑,目的是增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参与意识和改变能力,提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掌控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