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内,兔子造型的花灯 (来源:信网 记者 王晨瑜 摄)
信网1月25日讯(记者 王晨瑜)贴对联、挂灯笼、印年画......如果说团圆是春节的文化内核,那各式各样的年俗活动则让春节文化变得更加丰富。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期间,信网(热线0532-80889431)便走进潍坊市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感受年俗和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据相关人员介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为营造“年味儿”,提升人流量,园区打造了年味民俗演出、3D建筑灯光秀等活动;在非遗传承上,艺人每年会更换年画题材,让传统文化实现新表达。
游客正在观赏,了解风筝的历史由来 (来源:信网 记者 王晨瑜 摄)
年俗承载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 寄托一方百姓对生活的祝愿
1月23日下午,信网记者驱车前往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空中飘来阵阵雪花,在园区青砖黛瓦城墙的衬托下,更显韵味。走到正对城门洞的亭阁前,身穿红色表演服的艺人们敲击着欢快的鼓点,引数位游客观看。据了解,园区内主要设有杨家埠风筝博物馆、木版年画博物馆等,各景点走廊上游客往来穿梭,“我们从北京过来,是第一次参观,现场比较热闹。”一位游客李女士告诉信网,她觉得杨家埠风筝博物馆很不错,“里面介绍陈列了各种类型的风筝,用投影仪还原了古时生活场景,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
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园区内古店铺一条街两旁商家热情介绍,他们的技艺获得过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绳编技艺、麦秆编织技艺等,而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游览人数较少,说着商户便向信网展示了她拍摄的视频,“今年,园区内3D裸眼建筑灯光秀以杨家埠主塔、城墙为幕,在建筑物上投影出各种主题,大年初一时,街上还有当地民俗演出,游客明显多了起来。”
一处明代年画作坊,木门上贴有木版年画 (来源:信网 记者 王晨瑜 摄)
潍坊年画与风筝并蒂开花 年画反映社会生活风貌
在潍坊,年画与风筝同根,并蒂开花。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杨家埠民俗文化古村是中国最大的木版年画和风筝的发祥地,通常会举行印年画、扎风筝、贴年画、画糖人这类年俗活动,让大家感受年味儿。“每年春节年画的题材都会更换一次,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现之后,艺人就能够在年画中将其反映出来。”工作人员表示,杨家埠木版年画间接地记录下了中国民居和民间社会生活的情况,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介绍,木版年画分为四个工序:朽稿花样、雕刻木板、手工套印、烘货点胭,即绘、刻、印、画四个环节,各个环节均有独特的技法,“另外,按年画张贴部位可分为门神类、炕头画类、实用年画......若按题材分为风俗年画、山水花卉、珍禽瑞兽年画,其中有很多题材取材于戏曲、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像《三国演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古典小说。”
艺人在练习,鼓声咚咚响 (来源:信网 记者 王晨瑜 摄)
政府让非遗“走出去” 企业盼人气回归迎“新春”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更好推动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与沿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文化交流,讲好潍坊非遗故事,唱响黄河文化新声,潍坊市通过加强对年画的挖掘整理、保护研究,为年画传承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展示窗口和合作舞台。
“像在非遗保护方面,加强传承梯队建设;完善传承设施,认定齐鲁年画研究院等30家单位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强化理论研究等工作的开展。”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
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负责企业宣传的董先生坦言,2022年国庆到春节期间,景区内平均每月客流量在十人左右,文化产业类景区的客流量一般会在过节期间提升,“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于研学项目和门票,疫情前月收入在30万余元,其中的研学项目因疫情停了,如今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能否恢复还有待努力,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