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着力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关于“创新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查

时间:2017-0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十三五”期间,我省产业结构转型纵深推进,经济增长水平亟须上一个新台阶,各大领域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较大,以应用型科技项目建设转型综改示范区方向明确。由此可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是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过程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

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从出经费、给政策,到引导、推动、协调、组织宣传实践工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度,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建立与行业联合制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业形势分析、专业预警定期发布制度,为院校专业动态调整与专业群建设提供指导方向。建立行业龙头企业、行业相关部门以及承担社会公共事业的企业接收实践学习学生和教师实践的规定细则,并规范其纳入企业年度主要工作,形成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对于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技术支持、信息服务、融资助力等多方面政策倾斜。促进、协调由行业龙头企业、行业相关部门、承担社会公共事业的企业、中小微企业组成团队,定期进职业院校的实践活动,同时探索进基础教育校园,为本行业、本领域培养和储备下一代优秀人力资源做准备。

“互联网+”平台:校企合作快车道

由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与学校参与、第三方负责维护,建设人才培养培训、人才双向流动、科研成果共享、项目攻关双向需求、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人才培养培训,主要服务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学习和企业工人再培训。企业定期公布所需实习生信息、实习岗位信息、联系人信息等等;职业院校则公布所需实习专业信息。关于企业工人再培训,企业及时发布职工各类培训需求信息,支持和鼓励中小微企业信息发布。人才双向流动,主要服务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学习、企业技术人才进院校兼职授课和指导。院校发布教师实践学习的需求信息;企业定期发布可以为教师实践学习提供的岗位信息;院校和企业建立双向流动人才资源库。科研成果共享,主要服务校企双方技术攻关和应用型科研项目创新。扩大教育与技术优质资源,促进双方在科研互动交流,推进成果转化与产品升级,推动教学实践化进程。校企双方就各自在专业领域研发成果进行展示,就成果应用实践进行探讨和论证。企业与院校项目攻关双向需求,主要服务校企双方共同攻关技术难题,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建立专业技术协同创新前期网络虚拟平台。校企双方就各自在技术攻关需求方面,提供基本资料,包括项目名称、需解决的难点和重点、期待合作方的基本要求等内容。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要服务来自校企双方有学习需求的个人或单位。院校提供在线资源比例的80%;企业提供在线资源比例的20%。资源内容覆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方面。

网络化模式:培养过程的互联互通

打破横向校际差异实行学分互换,打通纵向高等专科院校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体系。鼓励职业院校与就近普通高等院校建成兄弟院校,利用普通高等院校专业和课程优势,发挥“隐性”大学城作用,实行选课自由、学分互换的课程管理制度,实现教师与课程资源共享,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技术攻关与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应用型科研项目培育、立项、转化等制度。加大倾斜对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科研项目立项比例、专利申请比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评估机制;对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不同程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予以奖励和支持;鼓励高等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攻关,形成集群科研团队,以实践项目促基础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时代对话:培养目标的升级探索

探索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适时适量引进境外优质资源,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动促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引进来”;在夯实高等职业教育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和科研合作;探索我省校企“捆绑式”对接境外合作办学的多元途径和模式;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标准上,积极借鉴引入国际先进工业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方法,培育和建设一批示范课程。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与引领作用,通过对人才升级的探索,加快推动区域产业的升级。“中国制造2025”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只有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探讨的话题,更不是只有经济和产业领域实施的项目。按照我省《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的要求,结合《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8项挑战,《工业和信息化关于发布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指南》的内容,根据我省相关产业升级目标,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制造需要,充分调研,行业企业和院校共同预测人才需求趋势、制定人才需求计划和标准,在人才培养方向、目标、模式等方面予以贯穿和落实。(作者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思维科学与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

张雪莲

  • 上一篇:中共山西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在太原召开
  • 下一篇:山西“农谷”的构成及其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