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互联网+”等手段,为群众提供更多便捷服务;实施“136”兴医工程,让优质诊治服务满足群众需求;增设科室、提高待遇,吸引紧缺专业人才;精准实施健康扶贫,做好3件民生实事……3月23日,记者从我省召开的2018年度健康山西建设推进会上获悉,今年,我省将从改善就医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改善群众就医感受。
通过“互联网+”等手段为群众提供更多便捷服务
今年,我省将以三级医院和县级医疗集团为重点,大力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面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按照计划,省级层面将制定《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各市县、各委直单位抓好细化实施工作。
环境卫生状况也将成为今年各级医疗机构的整治重点,按照计划,将全面推进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厕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厕所“旱改水”建设改造,彻底扭转“卫生单位不卫生”的状况。改善服务设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候诊、住院、餐饮等服务环境。加强人文关怀,在关键区域和关键部门完善私密性保护设施。
在医疗服务方面,将依据医联体、“互联网+”等手段,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移动支付、检验报告和住院每日清单查看、床旁结算、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远程监测、远程会诊、就诊“一卡通”等便捷服务。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同时,鼓励规范社会办医,完成省级试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信用评价工作,并在各市推开。
用3—5年时间建设10个左右领军临床专科
优质资源不足,特别是领军学科、前沿技术、高端人才匮乏一直以来是我省医疗服务的突出短板,长期制约着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目前我省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的综合医院与中部其他省相比,明显处于落后水平;公立医院四级手术占比仅为5.27%,而上海占比近30%;疑难重症占比18.24%,距离国家重点专科50%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全省医疗卫生系统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没有一名院士。缺乏叫得响的临床学科问题不解决,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正因如此,我省决定实施“136”兴医工程。就是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医疗水平这一工作主线,全面推进领军临床专科、重点医学实验室和卓越医学团队三项重点建设,协同推进前沿医疗技术引进开发、医学装备保障、科技基础平台、国际医学协作、专病诊疗中心、产学研成果转化六个基础项目实施,带动我省优质医疗资源发展壮大,切实满足群众对优质诊治服务的需求。
按照计划,将用3—5年时间,建设10个左右领军临床专科、15个左右省级重点医学实验室、10个左右院士工作站、20个左右跨省协作学科联盟、引进15名左右国际、国内高层次临床专家,完成6个基础项目的建设任务。到2022年,力争有5个以上领军临床专科达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水准、进入全国前20名,10个左右领军临床专科全部达到全国先进、华北领先水平;1—2个医学实验室科研条件和能力达到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平;1—2个医学团队能够独立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学科带头人成为相关领域首席科学家;2—3所省级医院全面通过JCI认证,2—3所高水平医院进入全国百强,切实满足群众对优质诊治服务的需求,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实的医疗保障。
增设科室提高待遇 吸引紧缺专业人才
人才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个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所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说到底,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医疗专家队伍。我省与发达省份医疗技术水平,最关键的是差在人才上。目前,人才匮乏是卫生计生系统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不仅高端人才缺乏,基层适宜人才更缺乏。
因此,今年我省将以更大的力度、超常规的举措引进高端人才、培养紧缺专业人才、破解基层人才荒。按照计划,今年,将以重点学科、实验室、院士工作站、诺奖工作站、晋医晋才工作站为平台,持续开展海内外招才引智活动和省外公开招聘,加大对海内外高端医学人才的引进力度,落实好已签约国内外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大海外研修力度。
在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将以全科、儿科、精神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紧缺专业为重点,采取增加紧缺专科设置规模、扩大紧缺专业培训数量、提高紧缺专业人员待遇等多种方法,吸引人才向紧缺专业科室流动。
实施健康扶贫做好3件民生实事
今年,健康扶贫和为民办实事依旧是省卫生计生委要开展的两项重点工作。今年确定的民生实事主要有3件,分别是:实施贫困县24种大病集中救治工程、启动315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白内障“光明行”工程、为全省城乡怀孕妇女提供免费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服务工程。
省卫生计生委要求各市、县要结合本地实际,针对健康扶贫存在的问题,针对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尽可能多办几件影响大、群众感受度深的实事,努力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本报记者 薛琳 通讯员 郝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