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开幕式上,当地村民们表演商汤祈雨“过赛”。
本报3月23日讯(记者 李吉毅 通讯员 冯红波 栗末红)3月22日,阳城次营第二届雩祭民俗文化艺术节在次营镇北次营村拉开帷幕。在当天的开幕式上,当地村民们重现了商汤祈雨“过赛”习俗。地处阳城西南部的次营镇,是农业大镇,更有华北蚕桑第一镇之美称。去年3月15日,次营镇定位“民俗文化名镇,农桑文化重镇,全域旅游强镇”,举办了首届雩祭民俗文化艺术节。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阳城县次营一带从农历二月开始,一直到六月赤日炎炎,土地滴雨不沾,禾苗枯萎,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南次营社社首组织村中德高望重之长者商议祷雨之事,并一起来到该村南神庙祭拜“五神爷”,村民们也齐聚南神庙,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顶礼叩拜。拜祭仪式结束,大家把庙中供奉的禹王、尧王、舜王、汤王、祖师爷(亦称“老五神”)的塑像一齐抬出庙外,在大街小巷游行以示赤诚祈求。刚过中午,一阵清风吹过,瞬间乌云齐聚,电闪雷鸣后大雨如注三个时辰,接着细雨数日方住。村民们在雨中欢喜若狂,伏地叩谢五尊神爷。从此,旱象顿除,到了秋天竟硕果累累。同年共同受益获得丰收的村庄有周边上义、侯井、潭村、董封、吉德、南次营、北次营、临涧、苏村、赛村、庄头、周壁共12个村。
丰收的喜悦使12个村的农民欢呼雀跃,最后议定:每年清明之前的农历二月廿二,由12个村轮流择吉时举办祈祷五神爷仪式,并搭戏台唱大戏,用花轿抬着五位神爷走街串巷游神灵、夸神威,然后供奉一年。上义社首开仪制。
每年的雨水之后、清明之前这期间,12个村就开始每年一度的“过赛”活动。“过赛”一般情况分为两部分:迎神和过赛。当轮到自己村“过赛”的时候,首先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到上年“过赛”的村迎请神灵,这个日子一般都选自己村赶庙会的前几天,庙会那天进行“过赛”仪式。
次营民间“过赛”保存着宋元时的面貌特征,每至“过赛”必请农业始祖“神农炎帝”以及“土地”“风雨雷电”诸神,活动中有“祭风”“祈雨接水”等风俗仪式。
活动中所保留的模仿唐宋帝王寿诞的礼仪活动,再现了古籍文献资料中的情景,遗存着宋元伎乐表演特色,也可以从中窥见明代乐户制度的形态。
如今,这一在阳城延续330年的民间习俗,已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月22日,阳城县次营镇董封、驾岭二乡12个村齐聚古村北次营,在阳城次营第二届雩祭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重现了商汤祈雨“过赛”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