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村大沼气上联下促
刚刚过去的这个采暖季,有些地方出现气荒,西汉村没有因此发愁。自从1年多以前告别了传统“烟熏火燎”后,集中供气让这个地处长子县的村子实现了“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这“气”不是天然气,而是沼气。一年间集中稳定的气源,不仅给西汉村1500多人带来了清洁的新能源,也打下了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集中供气点燃了乡村文明之光。
农村建沼气早已有之,但西汉村不是以往传统意义上农户自建的“一池三改”小沼气,而是以村为单元实现集中供气的“大沼气”。
西汉村也曾有过“单打独斗”的“小沼气”,不到半年就都废弃了。主要原因是“吃不饱”和“出不来”。“吃不饱”是说人畜粪缺乏,产气量不足,“出不来”则是指家庭出渣太费劲,村里有对夫妻用水桶整整出了两天,2米深的沼气池,人根本受不了,“到城里打两天工就能挣200元,能买两罐液化气”。
从小到大,西汉村的沼气实现了跨越发展。说起现在的大,大在了集中,也大在了它以工业化的生产管理和市场化的运作相结合。项目实施方长子县绿野新能源有限公司,前身是中石化中原油田改制企业。他们用半年多完成了西汉村沼气管网建设,建成1000m3发酵罐1座,4万吨原料青贮库1座,4000m3沼液存储池1座,引入1套2000m3的德国进口膜材双膜储气柜,配套了脱碳、脱水、除尘等设备,从生产端到客户端实现了环保、稳定、安全。
市场化运作即公司从项目建设、管道施工到入户安装设施调试均全权负责。企业与大中型养殖场直接协调解决生产原料,所产沼气实行有偿用气、通过流量表的计量对每立方米沼气收取1.5元的费用,形成产、送、管、护的一体化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家庭沼气原料不足,建后缺乏管理等问题。
西汉“大沼气”成本如何?村民李银凤说按0.7m3日用量,一天为1元左右,比用煤球省钱,光做饭一年就能省1000多元。闫建明家的气表更直接,包括做饭和他140平方米房子的取暖,一年下来大约3000多元,这是他用燃煤锅炉的一半。
在西汉村,“大沼气”的上联下促还解决了1000头养牛基地的粪便处理和400个大棚的有机肥料。从种植废弃物和养殖垃圾,到产生沼气,再到沼气废物变成有机肥料,各个环节的垃圾都实现了能源化,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工业和农业两大系统真正交融,不仅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也实现了农村的能源革命。
本报记者 李家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