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小麻村“大沟”里,至今仍能看到倒掉的红薯。
4月19日一大早,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春文农业合作社总经理王春文开车拉着近70箱红薯驶往省城。给客户送完预订的20箱红薯后,他将车开到一个小区外,在路边卖起了红薯。
为了让消费者了解他的红薯和其他红薯的区别,王春文特意起了个大早,煮了两大锅红薯,连锅端上了车,切成小块让消费者品尝。虽然他的红薯比本地红薯价格略高,但香糯甘甜,获得消费者认可。
这个不善言谈的中年汉子,去年年底干了件让人翘起大拇指的事:将受雨灾影响的20万斤红薯倒进了山沟,直接损失价值近50万元。“我宁愿自己承担损失,也不愿低价出售,坑害消费者,砸了当地的‘金字招牌’!”
成立合作社转型种红薯
故事还要从头说起:47岁的王春文做过服装生意,开过大巴,曾做煤炭生意赚得了第一桶金,积累了一定资本。煤炭市场不景气后,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转型投身农业,而他瞄上的就是红薯。
阳泉市农委专家向记者介绍,“阳泉红薯看岩会,岩会红薯不光是岩会村产的,也包括周边几个村。这一带的是沙土,透水性、透气性较好,适宜红薯种植。种出来的红薯含糖量高,含粉量低,蒸、煮、烤,怎么做都好吃,在阳泉十分有名,是一块‘金字招牌’。”
2016年4月,王春文成立了合作社,在东小麻村承包土地种红薯。他寻思着,本地有适合红薯种植的优质土壤,如果引进国内有名的红薯品种种植,肯定1+1>2。于是,他从江苏引进了12个品种的优良红薯试种,并打出了平定巨城镇红薯的品牌。同年,合作社培育的12个红薯品种中有4个成功。其中,“心香”“徐薯34号”两个品种销量最好。
“‘心香’紫红皮黄肉,纺锤形,表皮光滑,口感较甜;‘徐薯34号’赭红皮橘红肉,长纺锤形,蒸煮、生食口感好。这两种红薯比一般的红薯早熟,能早收获早上市,弥补市场空缺,经济效益高。”王春文讲得头头是道。
初次涉足农业的王春文基本都是靠江浙的朋友帮忙在网上销售。出乎他的意料,当年产出的2万斤“心香”和“徐薯34号”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本地红薯每斤只能卖两三块钱,我的红薯品种更好,网上能卖到六块钱一斤。”王春文自豪地说。
连续暴雨导致红薯易腐烂
有了2016年的牛刀小试,王春文充满了信心。2017年,他继续加大投资,种了120亩红薯,年产红薯30万斤,并新建了5个用于储存红薯的大窑,然而,2017年10月连续暴雨浇灭了他的期望。
“过雨的红薯水分会急剧增加,虽然表面看不出问题,口感也没有太大不同,但一遇温度变化极易腐烂。比如消费者买了咱的50斤红薯,总不能一下子吃完吧。万一几天放坏了,这不是砸了这块‘金字招牌’吗?虽说低价销售未尝不可,但可能会伤及巨城镇红薯这一品牌。这样卖出去,只会坑了消费者。”王春文说。
闻讯赶到的一位养殖场老板对王春文提出,低价收购部分红薯喂牲口。“虽然能降低一部分损失,可我担心牲口吃了也有问题,就拒绝了他。”经过数日的艰难抉择,王春文最后还是做出了倒掉红薯的决定。
于是,从去年年底至今年3月底,王春文和合作社的员工分期分批将20万斤红薯倒进了山沟。在东小麻村一处叫“大沟”的沟里,顺着大坡往下看,至今仍能看到倾倒的一大部分红薯,大多数已霉变腐烂。记者拍照时,随行的王春文看着坡底的一大堆红薯,一下子蹲在了地上,表情沉重,若有所思。
“当时春文心疼得直跺脚,一段时间都打不起精神。不过他跟我们说,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合作社员工谢秀存回忆。
解决了失败症结继续前行
在那些几乎绝望的日子里,许多朋友、客户发来微信或打来电话,鼓励王春文:失败一次算什么,你的红薯这么好吃怕什么?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
值得安慰的是,一个好消息传来——未受灾的近9万斤红薯售罄。
王春文认为,在产销红薯的道路上,他已经失败了不止一次。每当受到打击,他总会想起种红薯的初心。他觉得,只要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解决了便能继续前行。
“今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就是关于乡村振兴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将农业农村发展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干下去,肯定有希望。”今年,王春文加大了投资和种植面积,预计能产80万斤到100万斤红薯。
合作社员工谢秀存、王小翠从合作社成立以来就一直跟着王春文。倒掉红薯会让合作社少赚近50万元,谢秀存、王小翠等人的工资也会受到影响。她们对老板的做法很不理解,经常开玩笑说,“倒了还不如给俺们吃了”。
嘴上说着不理解,但谢秀存还是支持王春文的,她嘟囔着:“春文是个好人,就算暂时欠着点工资,我们也照样帮他。”“好人总会有好报,光景会好起来的!”王小翠应和着。
本报记者 霍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