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布衣于成龙》剧照。
晋剧新编历史剧《布衣于成龙》在京引发关注
最美人间四月天。晋剧新编历史剧《布衣于成龙》在京连演两日引起关注后,4月20日,首都著名专家学者围绕该剧在北京大学内的一场座谈会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虽然已是第三次进京、在全国范围内的第160余次演出,但观众依然用无比的热情迎接了戏中的廉吏和戏外的名角。剧组和谢涛的每次出行都是想法多多,为更好地打磨该剧,这一次,虚心向首都著名专家学者讨教起了戏曲的继承与创新。
好评如潮 好戏如诗
受邀的专家学者大多是在座谈会前一晚才看了《布衣于成龙》。文艺评论家谢玺璋说:“上一次欣赏晋剧要追忆到30年前,如今一看,眼前一亮。记忆中的晋剧主人公多是王侯将相,这次最大的感受是看到了士大夫形象,音乐、唱腔阳刚之气更足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盛赞演出道具素雅,“一个可以活动的山水幕布、几根青竹和一块玲珑石便撑起了舞台。”
“这是从黄土高原上带来的一首诗。”说起《布衣于成龙》,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王达敏口生莲花,他说,“该剧可谓有‘综合之美’,豪放与婉约相谐、主角与配角相谐,有口语有雅言,满台生风,走出剧院,徘徊在晚春的街上,仍有种走在‘于成龙月下抒怀’那一幕的感觉。”
画里有画 戏中有戏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一团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剧《布衣于成龙》,择取了于成龙任知府因“桥”事件被革职之后的故事情节,塑造了集廉吏、贤吏、能吏于一身的古代士大夫的鲜明形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理论家、文化研究专家张颐武说:“该剧创新独特的地方在于发掘了代表地方文化的焦点,是当代人对历史的诠释。”方李莉说:“这场戏表达了以官为轻、以民为重,以权为轻、以责为重,以名为轻、以德为重的公仆意识,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布衣于成龙》能打动人心,离不开谢涛的表演态度与功底,台上睿智又有温度的于成龙,是她在无数次的揣摸和精心塑造下呈现出来的。
适应普及 培养名角
谈到中国戏曲如何创新发展,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理论家吴思敬感慨道,首先,要大力培养明星,戏曲传人要有超越前人的勇气;其次,要弄清楚戏曲改革面向谁,以晋剧而言,首先要面向山西。从普及角度讲,除汲取方言中最生动和鲜活的东西外,要靠近普通话。
“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抛弃传统和改变传统都不可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沈湘平说。他认为故事要以情动人,创作要与时俱进,广泛借鉴,以期与更多观众拉近距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杨浪则从剧团经营运作上建议:小剧团进大剧院的路子,从投入产出方面来讲是不合适的。另外,要知道自古以来人们看戏是看什么?仔细想想,吸引观众的一定是角儿和本子,所以我们应该懂得戏曲的路怎么走才对。
本报记者 范珉菲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