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县义门镇卫生院院长可警是当地百姓信任的中医。他常说,生我养我的地方更需要我,我要当一粒在哪里都可以生根发芽的优质种子
生我养我的地方更需要我
48岁的赵碰怀家住义门镇义门村,两个孩子都在读大学,她和丈夫依靠当临时工维持生活,属于镇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前段时间,她因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镇卫生院住院治疗,院长可警为她诊断开方,精心施治。一周后,症状明显减轻。“我住院7天,医药费总共2218.8元,医保报销 1590元,县级财政兜底578.8元,我自己只花了50元。”赵碰怀告诉记者,“健康扶贫有好政策,卫生院有好医生可警,虽然生了病,但心里踏实。”
赵碰怀说的好医生可警,今年34岁,是当地乡亲们信任的名中医。3月下旬,记者赴保德采访了这位扎根基层的年青医生。
可警的父亲上世纪70年代曾在保德县卫校学医,后来到企业工作。但他骨子里还是热爱医学,可警小的时候,常常给他讲中医方面的典故,也时常会给亲戚朋友用针灸治疗一些常见病。
可警中考时父亲让他选择了医学类,完成他没有完成的医学使命。可警考到了省中医学校。在校期间他一直担任班长,毕业后没有马上工作而是选择对口升学到省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继续深造。大学3年期间,可警勤工俭学,生活费都是奖学金和打零工赚的钱,从未向家人伸手要过。他利用寒暑假去基层免费做中医针灸义诊服务,也锻炼了自己的诊疗水平。大学毕业后,又在省针灸研究所学习一年。2006年考取执业助理医师。当年10月,保德县医疗机构统一招考,他以中医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招考期间,可警的一位师哥在马尔代夫新开了一所医院,邀请他去一起干,他放弃了,说:“生我养我的地方更需要我,父母年纪渐长,我希望能陪在他们身边,我要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完成父亲的梦想。”
做一粒随处生根发芽的种子
可警的第一个工作地点在窑洼乡卫生院。那里工作条件不好,他并不在意,觉得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锻炼人。可警经常煮挂面吃,省下时间学习和接诊患者。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医术获得了乡亲们的认可,慕名而来的患者每天都有20多人。
期间,可警除了锻炼自己的专业技术,还不断加强书本知识学习,顺利考取了执业医师。当时,县中医院的针灸科处于青黄不接境地,于是县卫计局和中医院的领导把他调到了中医院。2009年8月到2015年8月,他在中医院工作期间为针灸科学科带头人兼医院办公室主任。医院的发展开始迈上了新台阶,可警也意识到自己的医疗技术必须紧跟发展脚步。2013年9月,他选择赴南京进修,半年时间顺利考取了中医针灸主治医师。中医院的这几年,锻炼了他的管理能力,也提升了他的医疗技术。
2015年8月,保德县卫计局从县级医院选派几名干部到基层卫生院兼任副院长,可警选择了再次到基层工作。他被任命为义门镇卫生院副院长,着手进行乡镇卫生院中医特色科室建设、中医医疗互助联合体的创建工作。2017年5月,又被任命为义门镇卫生院院长。上任初期,他把自己的专业中医特色摆在首位,服务效果逐渐显现,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不断增多,出色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当地群众及上级领导的认可。
曾有人这样评价可警:“他是一粒优质种子,无论在什么土壤,都可以生根发芽。”
给患者健康温暖勇气力量
多年行医,可警常常告诫自己:一个好的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患者的仁爱之心,能给身处疾患中的人以健康、温暖、勇气、力量;医患之间需要相互信任、理解、尊重、感动。
2014年3月的一个下午,可警接诊了一位名叫马俊的患者,他由妻子搀扶着走进诊室,表情十分痛苦。问诊得知,41岁的马俊从事水电、地暖等装修工作,一个月前出现右下肢疼痛伴麻木,行走困难,影响睡眠。可警通过了解基础病史、过敏史,查看病情,初诊为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俗话说“疼好治、麻难治”,马俊心情低落,怨恨自己得了这样的病,更发愁家里正准备盖房子,自己又是主力。
可警将马俊收治入院,给予针灸、小针刀、中药内服治疗,25天后,马俊康复出院。夫妻二人感激之情无以言表。马俊身体康复后,自己盖了家里新房。后来,可警和马俊成为好朋友,马俊的亲戚朋友有什么疼痛方面的疾病,都找可警治疗。
最忙碌的时候,可警每天要在两个卫生院坐诊,一天最多看60多个患者。他的辛苦工作,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可警就会思考,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天看60多个患者至极限,而培养10位医生,每个医生看10个患者,就会有100个患者受益。于是,他开始着手进行人才培训。2016年9月,他组织全县卫生院骨干医师、村医80余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2017年10月,又组织130人进行了第二期培训,越来越多乡村医生掌握了相关技能,服务于更多的患者。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义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57户4569人,卫生院组织全体职工、全镇村医完成家庭医生签约人数13928人,重点人群签约4120人。他们还动员贫困户妇女1053人进行了免费两癌筛查,配合市县医院对贫困户中78名大病患者进行了集中救治。“我们卫生院组织巡回医疗服务队,每两个月下乡服务一次,为乡亲们送医送药,免费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还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很繁忙,但内心很充实。努力让乡亲们健康过好每一天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可警说。
本报记者 秦洋 本报通讯员 郝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