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11时30分,大同市实验小学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过,同学们自觉地排着队走出教室。记者注意到,很多同学手里都拎着大小不一的塑料袋,他们有序地走到教学楼前的垃圾回收箱旁,按照垃圾分类把垃圾袋扔进垃圾箱,地上没有遗留一点垃圾。
文明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引领。从去年开始,大同市实验小学进一步从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点滴习惯入手,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让孩子们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有的同学改掉了随手乱扔垃圾的坏毛病,有的学会了清洗衣物、整理房间,还有的学会了帮父母做家务……老师们纷纷反映,好多同学的变化非常明显,而且同学间形成了相互督促、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
为了给同学们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该校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遵循“和美”教育理念,打造了多元至美课程,开设了机器人拼装、舞蹈、陶艺、健美等28类56个社团。每周的快乐活动日,3至6年级学生“大走班”,走进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多方面兴趣,丰富了学习经历,促进了个性化发展。
阅读能滋养孩子们的心灵。为此,大同市实验小学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家长为两翼的“一体双翼”阅读行动,保障阅读时间。每周四为教师读书日,每月组织一次读书分享会。家长作为“阅读大使”进课堂,与孩子们一起分享读书的感受。校长王玉荣介绍:“诗词,可以让学生们体味中华经典独有的韵味美、意境美;诗词,还能为学生成长打下厚实的文化与精神底蕴。总之,诵读经典,可以滋养心灵、塑造品格、传承文明。”
三年级五班学生刘子轩对中国古代诗词兴趣盎然,《唐诗宋词》《古诗大全》都令她爱不释手。“看到一些场景就会联想起应景的诗词。”刘子轩告诉记者,每逢扫墓踏青时,她不由地想到杜牧《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看到孝敬父母的情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诗句就在脑海里冒了出来。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该校10岁的马娟娟,去年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9岁的刘鹏宇,罹患脑膜炎。她们的不幸遭遇牵动着学校全体师生的心——成立于2017年的学校志愿者服务团队,及时在校园内开展募捐活动,号召同学们伸出援助之手,为患病的两位同学捐款。消息刚刚传开,同学们就积极响应,有的同学把压岁钱拿了出来,有的同学把零花钱放进募捐箱里,有的同学把卖掉废旧报纸杂志的钱捐了出去……这样的感人事件在校园内举不胜举。如今,“树新风,送温暖,献爱心”的文明清泉已经在这个拥有百年建校史的校园内涓涓流淌。
本报记者 贺 锴 本报通讯员 马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