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县振兴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区(简称振兴新区)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和工业基础,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攻方向,以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重要途径,以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为根本目的,通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实现了文化内涵与经济产业相共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衬,三产发展与农业增收相融合,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
以“旅”为径,融合三“产”,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旅农相融,提升农业品质。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必须有足够强的经济支撑,振兴新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着力点。为了使农业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2011年成立鑫源有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331亩,按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农艺博览等功能,采用公司+农业+农户的形式,统一规划、分片承包、自主经营。目前,建设特色化农庄6处,规模化种植基地3处,农艺博览园3处,不仅丰富了种植内容,提升了农业品质,推动了旅游发展,而且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旅工结合,推动工业升级。借助乡村旅游平台,振兴新区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各农业合作社积极生产、推介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各种高附加值农产品涵盖三大门类十余个品种,年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随着人流量的增大,调动了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核心景区的秋千园、拓展训练基地、跑马场、民俗酒店等游乐服务设施的积极性,总投资达到了3.5亿元,容纳160余家商户的商贸一条街和商品住宅楼以及游客中心,在短时间内建成投入运营。
旅商互促,带动服务业发展。为确保乡村旅游的乡村特色,丰富吃住游购娱的旅游产品体验,振兴新区推出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鼓励农民建设农家乐70余户,民俗酒店6处,民俗养生会所9处,容纳500人就餐的生态酒店1处。所有餐饮住宿全部以纯绿色原生态的菜品制作为主,进一步吸引了周边旅客,成为乡村旅游一大延伸产业。同时,市区至振兴的公交班车和旅游直通车的开通,推动了物流中心和快递服务站建设运营。全区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今年3月24日,山西省休闲农业协会会长扩大会在振兴小镇召开。
以“人”为本,催生内在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大力培育乡村人才。振兴新区重点完善了人才培训机制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了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同时特别注重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乡村本土人才中选拔一批本土人才充实到乡村干部队伍,这些乡土人才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参与新区振兴的内生动力和主动性。
着力抓好招才引智。振兴新区大力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并且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同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用人,让农村更有人气。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新区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等方式,参与到振兴新区的建设中来。
以“文”为魂,彰显三“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复兴“金”色文化,守住乡愁记忆。近年来,振兴新区先后建起了民俗酒店、农耕体验园、村志展览馆等体现当地农耕文明、村史发展的场馆,并组建起了八音会、秧歌队、社火队、体操队,通过日常展演和假日巡演,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了积极健康生活方式,涵育了乡风文明、社会和谐。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奋斗精神。为让村民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于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专门建起了红色文化主题广场。红色广场塑立铜铸毛泽东塑像,两侧分别为抗日战争主题广场和解放战争主题广场。同时,建设红色收藏馆,收藏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像章、画报5000余件。
宣扬“古”色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振兴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王莽赶刘秀,马刨神泉、止渴救主的传说。山上的雄山书院,至今流传着三阁老讲学传经、教化村民的故事。为使传统文化的根脉不断,中华美德代代相传,除了在村内主要场所张贴悬挂传统文化的版面之外,还积极邀请各类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等。
以生态保护为重,突出“三美”,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护绿与植绿并重,突出山水相依的生态美。振兴新区为确保原有生态和良好的自然风光不被破坏,实施了三大绿化工程,一是山坡植绿工程。规划建设了“五个千亩”种植基地——千亩干果经济林、千亩道地药材、千亩小杂粮、千亩花卉和千亩有机蔬果,既实现了山坡绿化,也催生了绿色经济。二是身边增绿工程。对村内主干道路、大街小巷全面绿化,并建起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三座花卉园。三是庭院披绿工程。大力倡导庭院绿化,目前,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72%,人均绿化面积35平米,绿化总投资达到6500万元,形成了村庄处处披绿
色、极目之处满眼春的美好景致。规划与功能同步,突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美。近年来,振兴新区新建村民别墅式庭院569套,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保证了住宅功能的有效利用。同时,农户实现了学业医疗保障化、日常做饭燃气化、冬季取暖供热化、用电照明光伏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的“五化”目标和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的“五化四供三通”目标。
保护与恢复并举、突出古今对话的和谐美。在新区建设中坚持保护与恢复并举,近年保护恢复古建院落9处,旧址重建融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槐荫寺一座,新建极富古典风格的振兴坛和振兴阁两处。新区内的四条街、九条路分别以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髓加崇字打头进行命名,新建以二十四孝故事为主题的孝廉公园一处,真正实现了看古品今、古今对话的和谐统一。
以党建为重,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强化党组织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振兴新区以创新求突破,按照党委抓大事、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的原则,不断将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方方面面,探索党建进村民小组、党建进企业、党建进网格等方式,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形成良性的沟通互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步伐。
大力培养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干部。振兴新区把加强村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培养了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振兴新区党委、支部结合脱贫攻坚、环境保护、农业调产、支部建设等重点工作,自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农业合作社,开设微店,将土特产移植上网,发展农业产业,让党员引领转型发展,振兴乡村走在了前头,干到了实处。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结合”是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路创新。振兴新区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同时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并且重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家风、村风、党风教育,以好家风带村风促党风,确保新区社会环境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振兴新区的实践探索顺应了农民市民化的主观意愿,同时培育了乡土人才,创造了农民稳定的就地就业机会,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降低了村政治理成本;提高了农民生活品质和农民综合素质。近年来,振兴新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村镇”“一带一路精品文旅特色小镇”“全国乡村度假示范区”“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小城”“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范例”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