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春满新时代】田野上播洒新希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时(上)

时间:2018-05-02

田文祥是和顺县义兴镇西垴村农民。4月23日,记者见到他的时候,田文祥正在地里种雪参,他边忙乎边和记者聊着。提起富硒藜麦他笑得合不拢嘴,“现在人们注重健康,订购藜麦的人可多了,去年我们种的富硒藜麦一斤卖50元呢!到5月中旬,藜麦就能下种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藜麦一斤20元,富硒藜麦一斤50元,自从2016年开始种富硒藜麦,他们公司700多亩藜麦地每年就能多收入几百万。他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甜头他是尝到了,今年又有一些农民主动要和他签约,他的富硒藜麦种植规模又要扩大了。

春光柔媚,土地芬芳。三晋大地从南到北,春耕生产渐次展开,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施肥打药,整地播种……农民们忙碌的身影成了春天乐章里最为生动的音符。

从低效到高效、从过剩向紧缺、从种粮向粮经饲结合,从种植结构调整到生产经营方式创新……连日来,记者奔波在田间地头,记录下了这个春天我省农业变革的新气象。

新选择——让农业特起来 玉米小麦减下来,杂粮蔬菜调上去

种什么?是农民们春天思考最多的问题。不过,对于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贾得村的王金虎来说,这个选择并不难。因为,他们村几年前就找准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城郊农业设施蔬菜。贾得村距离临汾市只有5公里,村党支部书记安国旺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村‘割了麦子种棒子’,忙乎一年也挣不下钱。现在我们村的500亩土地都种了蔬菜,收入比以前强多了。”

贾得村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提供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同时也让村民们获取了更稳定的收益,这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

山西农业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

4月20日,在晋中市长凝镇西见子村的“丰谷源”黑小米种植基地,丰谷源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郝卫芳兴奋地说:“我们的黑小米5斤手提袋装在市面上的销售价是86元,5斤礼盒装销售价是128元,实体店和网店都卖得特别好。”村民张卫兵告诉记者,去年他种了10亩富硒黑小米,而且和丰谷源合作社签了约,收益不错。今年要不是因为地要倒茬,他还想种呢。

这几天,山西鑫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元正带着小米、红豆、荞麦、燕麦等杂粮在北京参加推介会。公司的种植基地位于山阴县北周庄镇郑庄村黄花梁,如今建成了万亩有机旱作农业基地,产自这里的小杂粮去年通过了英国、韩国等国家农产品出口检验。张海元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正在新建小杂粮深加工项目及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已经与岱岳镇七里沟村、鸳鸯会村等签订了订单农业8600亩。”也许你不知道,普通藜麦20元一斤,富硒藜麦50元一斤;普通荞面7元一斤,富硒荞面25元一斤;普通黑豆8元一斤,富硒黑豆15元一斤。2倍到3倍的差价并没有阻挡住市场对它们的渴求。

优质带来优价,农民们自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冀俊强告诉记者:“我省今年调减冬小麦播种面积至964万亩,春播玉米减少35.4万亩,农民种植意愿更多转向特色优质、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作物。”

新业态——让农业绿起来走出传统农业圈,融合催生新优势

4月21日,在晋城市城区中心的司徒小镇游人如织,很多人是奔着这里的800种山西各地美食和300多种民俗来的。来自郑州的游客赵岩峰告诉记者:“听说泽州打铁花很有名,想让孩子看看,顺便体验一下农耕生活。”

特色农业不仅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也培育壮大了新产业新业态,休闲农业产业带、都市休闲农业圈蓬勃兴起。占地千余亩的司徒小镇,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农耕体验、旅游购物、文化演艺等为一体,号称“老晋城民俗印象基地,新晋城美食旅游地标”,单日游客最高达15万人。山西巨鑫伟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园区致力于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开设采摘观光园,利用日光温室开展草莓、樱桃、葡萄、甜瓜、西红柿等采摘活动,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

功能农业迅速成长,振东集团、国新晋药、广誉远、天之润枣业等企业累计开发出阿胶红枣汁、苦荞饮料、保健醋等40多个系列数百种功能性产品。全省60家企业被许可为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相关产业生产总值约100亿元。

3月15日,我省启动有机旱作农业典型创建,确定长治市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娄烦县、山阴县、神池县、兴县、陵川县等5县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清徐县清源镇马峪乡葡萄示范片、灵丘县红石塄乡杂粮示范片、忻州市忻府区高城合作社辣椒示范片等30个示范片为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

今年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业质量年”,我省坚持把绿色发展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农业标准化被纳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体系,200个“千园万村减肥增效+功能农业示范项目”渐次启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夏县胡张乡旱地小麦生产基地,县农委主任温建新告诉记者,基地实现订单生产。胡张乡的高效示范片区,实施了小麦生物有机肥种肥同播技术、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现良种配良法,农机农艺高度融合,今年又增加了10眼机井,实现了旱地小麦高产高效。

从南到北,农业开始从数量发展转向质量优先,质量和绿色成了我省今年春耕的底色。

新动能——让农业强起来新技术、新农民、新模式蓬勃发展

4月15日,在晋城市泽州县渠头村绿油油的麦田里,一架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村民王会永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无人机可厉害了,不光喷得快,还比我们人工喷洒得均匀,过去人工喷洒一天只能喷几亩地,这个无人机一天能喷500多亩呢。”

农业机械化、智能灌溉控制器、农产品智慧追溯系统、农业大数据等正在走进农业领域。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开始走向“玩转股掌间”。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和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三大省级战略正在搭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平台,成为未来农业发展新动能。

今年年初,我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筛选公布了重点推广的农畜品种和集成技术。省农业厅种子站站长阎会平告诉记者:“供给侧改革,科技是先导,种子是源头。结合育种特点和市场需求,我们今年准备在科研试种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品种展示。像现在的彩色功能马铃薯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价格是普通马铃薯的10倍,今年将重点推广。”

品质好、种得好还要卖得好。为此,我省在延伸农业产业链、创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等方面下功夫,实施了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大晋中农产品现代流通示范区、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试点项目,引导社会和企业投资30亿元。全省147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943亿元。对重要农产品鼓励多元主体入市收购,打造“15分钟便民商圈”……

农业经营和服务水平要提升,扶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刻不容缓。我省作为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试点省,省财政每年整合不少于1个亿的资金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累计培训职业农民近40万人。

晋南麦苗壮,晋北青草香。村村备耕忙,三晋春意昂。在这块希望的田野上,正展现出一幅幅春耕备播的繁忙画卷,画幅中有青苗浅浅,有花海如潮,更有2000多万农民心中掩不住的期待和喜悦。

本报记者 王秀娟

  • 上一篇:【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我省强势塑造“康养山西品牌”
  • 下一篇:【三晋之声】以改革促转型 以开放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