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县水保综合治理工程
『阅读提示』
长期以来,我省受地理、地质、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与水土流失的抗争也从未停止。近年来,全省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经济稳步发展。2017年12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山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提出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加快建设美丽山西,我省水土流失治理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依托重点项目持续发力推进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海河上游、黄河中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一。受特殊地理条件影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10.8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69%。尤其在沿黄一带,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同时,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逐年抬高,威胁防洪安全。另外,还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本世纪初,我省提出了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大力实施水土保持重点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专业队治理组织形式得到大规模发展,一大批装备精良、技术全面、专业从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队伍逐步形成,并成为主力军。
“十二五”以来,我省以晋北风沙区、吕梁山区和汾河流域等水土流失严重区为重点,分区域实施,大力开展集中连片和规划水保生态建设。水土保持治理以山区农村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培育经果林产业,着力改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同时,注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阳泉市依托“大寨核桃露”优质品牌,大力发展核桃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陵川、平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持续发展连翘、花椒,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
2017年,我省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53.31万亩,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我省实施了中央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包括小流域治理和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两部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项目、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沟坝地治理项目、省水保生态建设项目等国家和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综合治理的多元效应渐渐显现。
水土流失减少 农民收入增多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区为例,“十二五”期间,水土流失治理度由24.2%提高到74.5%,植被覆盖率由22.1%提高到34.5%。通过建设小型蓄水工程有效地拦截了地表径流,为山区群众解决了用水困难。通过大面积造林种草建果园,广大山区的林草覆盖率大为增加,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整体改善,先后涌现出了宁武县暖泉沟、柳林县昌盛农场、平顺县西沟等风景区。
通过大力开展水平梯田、护地坝、谷坊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旱井、蓄水池、截潜流等小型水利水土保持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盂县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区的荒滩内垫滩造地,使昔日的荒滩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临县郝家圪堎小流域通过项目实施,人均基本农田从治理前的0.1亩增加到1亩。项目区生产道路的修筑,使得小型农机具得到普遍应用,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社会效益显著。
荒山绿了,群众富了。平顺县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中,注重培养支柱产业,选准连翘产业并持续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早期栽植的连翘已经受益,项目区一个劳动力利用农闲时采连翘,可增加收入2万—3万元。和顺县积极推进开发型治理模式,在选择林木品种时,尽可能选用生态经济型双重品种,如大杏、沙棘等。襄垣县的油用牡丹、平陆县的皂角等特种经济植物的推广,均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区新增的基本农田,年可增产粮食1.1万吨;发展的经济林,年可增收2.7亿元;发展特色产业面积1万公顷,可使3.772万贫困人口脱贫。
防治水土流失 机遇困难并存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的道路正在铺就。
2017年12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山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批复要求,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综合治理,切实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通过《规划》的实施,我省到2020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5万平方公里;到2030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5万平方公里,并完成生态功能维护和提升面积1.71万平方公里。
按照《规划》,今年,我省结合七河生态修复和吕梁山、太行山生态修复,将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全社会力量,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采取水保林、坡改梯、坝滩联治、封禁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加快全省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全年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5万亩。
同时,我省还将加快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度。结合七河生态修复和重要河流泉水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生态治理与保护,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度,打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升级版,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的迫切需求,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另外,还要加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巩固提升现有的四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在科技应用、示范引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规划布局新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力争全省11个市都有自己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让示范园成为山西水保的亮点和窗口。
水土流失地区往往与贫困相伴。在水土保持扶贫方面,我省将国家和省水土保持重点项目主要安排在58个贫困县。加大水平梯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发展山地水保经济植物,拓宽增收渠道。同时,吸收贫困农民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增加贫困人口劳务收入。
本报记者 范珍 本报通讯员 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