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全民参与心理宣传、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心理服务,推动形成心理健康、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用心理学技术加精细化治理,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和心理援助服务,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在永济市,从市、镇、村到行业、社区,都有健全的基层心理服务体系,作为省委政法委、运城市政法委确定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试点县市,永济市率先把心理服务建设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在平安建设工作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调情志服务群众润人心
永济市司法局心理服务站,心理咨询师正在给女性服刑人员做团体辅导,几名服刑人员根据要求在白纸上写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然后依次划去,只留一样。服刑人员完成一次次的抉择,始终没有一个人把“金钱”保留到最后。通过辅导,服刑人员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自己的家人和当前的社会矫正机会。服务站目前开设有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绘画、音乐放松、心理沙盘、心理宣泄等业务,运用心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一方面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服务,一方面为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做好心理疏导和调解工作。
4月8日,永济市城西街道御苑社区的张吉师傅早早来到社区服务中心听专家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这些天,张师傅和儿子儿媳闹别扭,睡眠也不好。他来听听讲座,和社区心理咨询师说说家里事,感受一下音乐放松,再宣泄一下,心结就打开了。
近年来,御苑社区将心理服务纳入多元化解工作中,通过网络长入户对居民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分类建立工作台帐,分析研判,对症施策。社区开展各种教育和文体活动,不断对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对精神压力大、心理失衡的群众开展一对一心理服务,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转入专门医院予以特殊关爱。
变被动为主动,把事后变事前,把管控变预防,御苑社区通过心理服务的系列探索和实践,做到社区群众心情顺畅了、心理健康了、社区和谐了。
做疏导融入校园早预防
早在10年前,永济职业中专学校就将心理服务纳入了教学中。
张晓勇是最早得益于心理疏导的学生,那时因父母在北京务工,他跟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正值叛逆期的他时常焦躁不安,和同学打架,旷课去网吧玩游戏。一次,因玩手机被爷爷斥骂,他愤怒扬言说要去北京杀了父母,班里心理委员发现后,班主任把他送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当时他哭得很伤心,说自己活得太苦太憋屈了。经过对小张心理辅导,以及对其父母电话辅导,小张慢慢转变成了一个明事理、懂感恩的男子汉。如今,小张与父母在北京共同经营饭店,家庭关系和谐,一家人被镇里评为“五好家庭”。
目前,该市所有中小学均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做到两周一课时,上千人的学校都设立了比较规范的心理辅导室。全市学校配备的51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对4万余名师生进行评估和排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干预,让学生不出校园即可接受心理疏导。
挽“狂澜”润心释压矛盾消
永济市连续5年被省市两级综治委评为“市级平安县市”“省级平安县市”,去年被命名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千里说,永济的蝶变,可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不图安稳、不走老路,敢闯敢试、埋头苦干,是推动永济发展的最大精神动力。
永济市信访接待大厅积极探索拓展信访接待综合服务功能,基本实现了信访事项“一站式接访、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方便了来访群众。按照市委政法委的部署和要求,信访接待将心理服务工作贯穿信访矛盾化解全过程。去年下半年,依托大厅建成了标准化的心理服务中心,下设润心室、释压室。
工作人员在窗口接访时,初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辨,对于性格急躁语言表达不清、情绪激动大吵大闹等一些情况,引导信访人进入润心室或宣泄室开展心理疏导,先接待后心理服务介入。待其情绪稳定后,领导再进行接待,达到接访最好的效果。
王强以前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团糟。前些年,王师傅因为民间借贷和邻里纠纷问题经常情绪失控,并以扬言跳楼等极端方式威胁接访人员。工作人员引入心理服务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情绪疏导,使其回到理性轨道,同时积极解决其合理诉求。现在王师傅作为一名志愿者,多次出面帮助别人化解矛盾。(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 高建华 本报通讯员 姚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