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锯齿龙类头骨
▲目前发现的集群式保存最多的“择义王氏鳄”化石
▲发现新属种——“左云晋地甲龙”
山西地质博物馆举行古生物研究成果发布会
本报讯(记者 张晓敏 通讯员 郭锋)5月13日,山西地质博物馆举行古生物研究成果发布会。此次亮相的,主要是发现于左云县白垩纪地层中的“左云晋地甲龙”化石、榆社县三叠纪地层中的“择义王氏鳄”化石和保德县二叠纪地层中的锯齿龙类化石。会上还授予为山西古生物调查、发掘和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和唐治路“荣誉馆员”称号。
山西境内广泛发育了各个地质时代的沉积地层,蕴藏着丰富的化石资源。山西地质博物馆近年来持续开展全省范围内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发掘、修复、研究工作,先后发掘了三叠纪“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白垩纪恐龙动物群、二叠纪锯齿龙类等一批重要的古生物化石。
此次发布会上,“左云晋地甲龙”在经过7年的修复和研究后,在山西地质博物馆亮相。据介绍,“左云晋地甲龙”是一个新的属种,而之前山西地质博物馆已经命名了3个新属种的恐龙。
甲龙是一类以植物为食、全身披着“铠甲”的恐龙。它们一般有五六米长,由于身体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缓慢爬行,又被称为“坦克龙”。尾锤是甲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此次命名的“左云晋地甲龙”,于2011年发现于大同市左云县白垩纪地层中,是一具近乎完整的甲龙骨架化石。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海鲁介绍,“左云晋地甲龙”生存在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具有骨质尾锤的甲龙科恐龙。
山西地质博物馆古生物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发布的第二个成果是集群式保存于同一个化石坑中的11条“择义王氏鳄”。这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集群式保存最多的一组“择义王氏鳄”化石。
“择义王氏鳄”,生存在距今约两亿四千万年的三叠纪中期,是比恐龙和鳄鱼更为原始的爬行动物,属于“中国肯氏兽动物群”中的掠食者。其身体上覆盖着瓦状鳞片,在我省榆社、武乡等地均有分布。
“择义王氏鳄”是地质学家杨钟健院士依据很不完整的材料建立的,正型标本很不完整,缺乏有效的鉴定特征。不少国内外学者怀疑“择义王氏鳄”的有效性,认为“择义王氏鳄”是个存疑属种。2010年和2013年,山西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团队在榆社三叠系采集到了新的完整的化石,其中包括距离原产地4公里外的11条集群埋葬个体。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同类化石中标本最多、完整程度最高的一批。
山西地质博物馆古生物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发布的第三个成果是锯齿龙类头骨。这是目前为止锯齿龙类中发现的最完整的头骨。
锯齿龙类是植食型四足动物,以半直立姿势行走。锯齿龙类通常个体硕大、形态笨重,身体表面被甲片覆盖,是晚二叠世陆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主要分布在非洲、欧洲、南美洲和中国。据介绍,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5次大灭绝事件,超过70%的陆生和海洋动物都没幸免,包括爬行类中的锯齿龙。
2015年,保德县二叠系孙家沟发现大批脊椎动物化石,经多次大规模发掘,采集了总重量近150吨的化石标本。初步鉴定,这批大规模集群埋藏的化石为锯齿龙类。据中科院研究员唐治路介绍,此次采集的锯齿龙化石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一批,包括近乎完整的头骨及大量的头后骨骼,以及大小不等的幼年到成年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