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著文史传承县域精神根脉

时间:2018-05-16

李服役(中)与文史研究员共同解读清代治家格言。

4月25日,《走进天下第一县·绛县》一书在绛县第二届樱桃文化节期间再版发行。至此,绛县政协已先后有13本文史资料类书籍问世。他们这种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做法值得书写——

绛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县域内古迹遗存遍布,典故传说繁多,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10多年来,绛县政协着眼于文史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先后编辑出版了《尧王故里》《绛商史料》《绛县古训今规选编》等13本文史资料专辑,共计420余万字,为县域社会发展输送了丰盛的精神快餐,使当地厚重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

以绛商之道

燃工商富民薪火

早在商周时期,绛县就是天下青铜冶炼和潞盐运销集中的地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以“沃饶而近盐”的地利之便,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优惠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屡经战乱的晋国在数年间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扼守中原的五霸之一。县内现存的清光绪二年碑载:明代晚期,本地商人联合附近县的各大商号,在绛县磨里峪开设了晋南最大的煤炭交易免税市场。打开《绛县志》等史书也可以看到,不少名门望族都与从事商道有关,可谓“近商即得益,远商难兴家”。明清两代,绛县作为古代商业重要策源地,四通八达的驿道、商贾云集的庙会、声名远播的商号、气势恢弘的豪宅深院……,无不显示着绛商阶层的才智和富有。“倚商兴业”早就根植于“绛民”的潜意识中,并具备鲜明地域特色的价值取向。

为了彰显绛县先商们的经商之道、兴家秘笈,县政协组织10多位文史研究员深入实地采访,详阅典籍史料,广集珍贵实物,编纂出了29万余字的《绛商史料》。从“绛商溯源”“商界人物”“商业重镇”“商业老字号”“绛商宅院”“庙会纪实”“绛商文化”“商谚商俗”等多个角度,翔实记述了绛商精英的创业风采。此书出版后,免费分发给绛县400多家商户和100多个企业的厂长、经理,使他们从中学到了真知,悟到了真谛,先贤们创业兴家的秘笈也由此得以传承。

眼下,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绛县数百家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安峪镇的明迈特公司、南下吕村与浙江厂商联合创办的锁坯铸造厂,以及中小微企业双创孵化基地已吸引了来自义乌众莱、北京华勤等多家优质小商品出口生产企业,在这些企业文化中,尊古承训、崇诚重信的良好理念已蔚然成风。

采先贤之训

塑现代文明之魂

绛县有着数千年的文脉延续,众多城镇村寨里留下了大量教化后辈、警醒世人、规劝民众的规约训风,大都以碑刻形式遗存下来。绛县政协组织宏大的文史队伍,历经一年之久,对散落于绛县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分公德、村规、族训、家训、家风、院训、厂规、校规、商规、守则、格言、附件等12个部分,出版了《绛县古训今规选编》。全书共140余篇,27万余字。

这部《绛县古训今规选编》集中再现了民间传统文化中讲长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既散发着传统文化的丰厚韵味,又彰显着先贤们经世致用的智慧沉淀。

家庭是社会的基点和细胞,家训家风自古以来就是约束民族道德规范的特有形式。《绛县古训今规选编》一书中辑录的规约训风,比较鲜活地保存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柴家坡柴氏家训中录有袁崇焕自题联“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东关村的王氏祖训中的“欲其家世世兴隆者,必以勤俭为治家之本,和忍为齐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忠孝为传家之本”,不仅成为王氏家族世代践行家训家风的宝典,也对千千万万个平凡家庭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除了家庭的规约古训外,他们编写的这本书,还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行业操守于一体,渗透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精髓。横水镇清咸丰二年所立《木炭石炭买卖条规》,由商家共同议定市场买卖的货物范围、经营地点、抽取行用钱数、违规处罚等规约条款。规细条清,门类齐全。受其影响,县上的各行各业纷纷效仿,基本都有了自己的行约门规。

历史上的村规民约,均以扬善惩恶、广教化而厚风俗为己任,以强化社会秩序为目的,由乡民自行制定,共同遵守,并在执行上组织化、制度化。藉此传承和影响,目前,全县189个行政村,已有156个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占比高达83%。

靠创业精神

写小康社会辉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改变落后生产条件,绛县人撸起袖子拼命干,在短暂的10多年时间里,共兴建了16座水库,总容量达1400万立方米,新增水浇地8万余亩。其中,紫家峪、陈村峪、里册峪三大水库为县办工程。当时,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缺技术、缺机械的情况下,人们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因陋就简、土洋结合、大胆探索、埋头苦干,克服和解决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建设县库的同时,各社队因地制宜,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战,又先后建成10多座小型水库,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县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

为了让全县人民记住这段创业历史,鼓励大家不忘初心,攻坚脱贫,绛县政协组织相关人员,找到当年亲历筑坝的砌石匠、爆破手、民工连长及工程师、技术员,经过一年时间的采编整理,编写出约30余万字的《绛县水库建设纪实》,生动地记录了绛县人民构筑蓝图、实现梦想的过程。此书发行后,很快在县内引起较大的反响,艰苦创业的正能量随即在全县悄然兴起。磨里镇炭园河村是当年水库建设的主战场,为了早日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他们发扬水库建设精神,开发当地旅游资源,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新建了绛北大峡谷风景区;地处里册峪库区的后峪村,劈山垫沟,修筑了长达20多公里的水泥路,每年都吸引上万游客进山赏花。紫家峪水库附近的村民,利用丰富的红叶资源,已建起初具规模的红叶观赏区。

借历史遗存

兴文化旅游劲风

绛县是先秦历史文献中出现的第一个县名,有“天下第一县”之称,是晋文公称霸时的晋国故都,汉将周勃封地,还是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赵城金藏》的雕印地,著名的晋水源头也在这里。

这些令人震撼的文化遗存,占据了古中国册籍的相当比重,也是故绛厚重文化底蕴的有力凿证。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县人对这些宝贵的资源听而不闻,疏于认知,少有宣传,未作开发,绛县的远古文明仍处于尘封闭塞的状态,不为外界所了解,也正被史学界淡忘或遗弃。眼下运城市在倾力打造“古中国”的文化品牌,只提舜、禹不说尧,知道尧庙、尧陵在临汾,却不知尧的故里在绛县。外界对后稷稼穑叫得很响,却不知后稷的母亲姜嫄也是稼穑之祖,其陵寝就在绛县烟庄。现在山西人都知道襄汾陶寺是个远古城池,却不知绛县发掘的周家庄聚落帝城遗址,是古中国的最高统辖中心。

基于这种情况,县政协主动与县作协合作,组织起50多人的写作队伍,深入实地采访,亲历民间收集,旁引典籍史料,分类编册梳理,本着内容去粗取精,选史料去伪存真的态度,分远古探秘、惊世国宝、壮美山河、胜景奇观、绛地撷锦、涉绛成语6大部分,编印出版了《走进天下第一县·绛县》小型书册。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觅根溯源,彰奇昭胜,让绛县从此亮相显身,把一个真实、客观的绛县推给世人。

今年,绛县政协准备再编辑出版《绛县军工记忆》和《改革开放40周年,故绛大地拓荒人》两本书,配合军工旅游开发,记录当年3万军工驻绛和改革开放40年来各路精英敢为人先、勇于拼搏、艰苦创业的经历,以翔实、生动的史料,为县域经济建设提供足够的精神动力。县政协主席李服役说:“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社会需求,只要在位谋政,这份供应社会的精神快餐就不能停!

王伟栋 文/图

  • 上一篇:劳动节的问候
  • 下一篇: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崭新乐章——晋城市攻坚五项重大任务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