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涅水石刻独有的石塔造像。 申虎峰摄
在那个遥远的夏日,年仅26岁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率步骑百万从国都平城(山西大同)出发,征讨南齐。在洛阳修整期间适逢暴雨,拓跋宏却执意“戎服执鞭,御马而出”,众臣力劝。“不南征,就迁都”,于是一场征伐变成了迁都。后史书有评“外示南讨,意在谋迁”。北魏王朝迎来一次文明融合和发展。
然而,自幼生活在“阴山常晦雪”的故都平城的鲜卑族人来说,洛阳的暑热让他们十分难耐。于是鲜卑贵族经常在洛阳和平城之间游曳。在那个代步靠马、走路靠腿的年代里,一段千里之程就成就了晋阳大道上的一座小小的古城——铜鞮(今沁县)。驻足于依山傍水的宁静小城,吟诵着心中的圣典,他们虔诚地将北魏的佛教文化以石刻的形式镌刻在南涅水河畔,成就了如今南涅水石刻馆的千尊佛刻瑰宝。
坐落在二郎山上的南涅水石刻馆,山上松柏苍翠,林木掩映,山下西湖水库碧波万顷,漳水粼粼,湖光山色,鱼肥稻香,一派江南风光。拾阶而上,俨然进入了一个千年佛教文化传播的历史长廊。从群佛堂到铜鞮碑林,从万象馆到佛塔殿,一座座仿古建筑厅、台、楼、阁组群结合,错落有致,布局灵活,规模宏阔,与馆内陈列着的历代石刻艺术作品有机地融为一体,显得更加庄重古朴,巍峨壮观。
南涅水石刻陈列馆,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座民间石刻艺术专题陈列馆。其所收藏陈列的历代石刻艺术珍品,数量之多,品类之广,表现形式及内容之丰富,延续年代之久远,且为民间匠师雕刻(凿)而成的可移动石刻作品,均居全国之首位,是海内外罕见的艺术瑰宝。为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中国文化史、中国佛教史、中国雕塑艺术史以及雕刻技术、服饰、设计、建设形制、书法、绘画等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馆藏文物以南涅水石刻造像为主,除陈列沁县历代精美的石雕佛像、头像400余件和历代名人字画100余件、碑铭101块外,主要收藏有1959年沁县城北30千米处的南涅水村出土的石刻造像2139件。据碑文记载,这批石刻造像出自北魏永平元年(508年)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间,积累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的民间石刻艺术作品,比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年代还要早,国内颇为罕见。石刻题材以丰富多彩的佛教活动为主,融中国民间习俗与西域佛教为一体,分为文字造像矿物质、个体造像、雕刻石像和塔形造像四大类,雕像近万尊。馆内有个体造馆1161尊(件),大的高2.45米,小的高尺许,千姿百态,是中国石雕艺术的珍品。塔式雕刻的佛教题材,时代最早的为北朝,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一樽石刻就是一个时代的音符,一座石刻艺术馆无疑成为一个时代的交响乐。南涅石刻造像以白砂岩雕凿而成,其造型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意和突破,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摄石雕刻而累聚成锦,雕刻技艺精湛,风格流派多样,表现了浓郁的民间特色与广泛的群众性。其内容集中表现了佛教人物、佛传故事、佛教经律、佛教文化艺术及崇奉佛法的佛事活动等,形式上可分为塔形造像、个体造像、文字造像碑及刻像石四大类型。数量品类繁多,刻制时代延续长久,可组合,可移动,并出自民间匠师之手,而且大都由香客信士捐资建造,均非云冈、龙门石窟可比拟。石塔造像,在碑记中又称作“图塔”“高举”“石级造像”等,形制较为特殊。目前陈列展出的53座造像塔,共由计389块刻像石组装而成。每座塔五、七、九级不等,以四方柱体或四方锥形的石块为料,叠垒成高3米左右的石塔,底层边长70厘米见方,自下而上逐层收分递缩,下大上小呈梯形状,以边长20厘米左右的方形石块作顶。塔体最高者近4米。每层石块四面均雕刻圆柱体、火焰形、古建屋顶形佛龛,每龛内所雕图像不一,造型各异。石像有单佛独坐莲台,也有二佛并坐,还有诸多刻划佛传故事的画面。这些雕像,或赤足站立于莲台之上,或结跏趺坐于莲台,尊尊雕像体态端庄,栩栩如生,再现了佛国世界的宏大场面和超凡的意境。
流连于石刻长廊,仿佛进入繁缛富丽的艺术殿堂。这里有表现建筑造型的柱枋栏额、飞檐翘脊、鸱吻脊刹,有寓意吉祥如意的金翅鸟、莲花、牡丹,有象征佛法无边的飞天、流云,有威武雄壮的狮兽、飞龙等图案,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思独特,设计考究,刻制精细,意境高远。此外,还有体现民间杂技艺术的浮雕百戏图和帝王贵族虔诚敬仰的礼佛图。百戏图画面反映顶竿、柔技、气功、奏乐、舞蹈等百戏杂耍,充满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石塔中的造像变幻无穷,却并不繁琐,凡天赐降魔、佛祖涅磐等内容皆有反映,虽非出自同一时期,却组成了形象生动的释迦牟尼生平及善恶因果报应故事。
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古上党地区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沁县的南涅水石刻造像,更是以独有特色声名远播。无论题材选择、主从配置、画面构思、衣纹装饰、雕刻技艺等方面,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如同一范本,一脉相承。但由于这些石刻造像皆由民间筹办、就地取材、经济实在、灵活多样、集散方便,更以其时代久远、品量众多、雕刻精湛、风格独特、小巧玲珑而更贴近生活和百姓,成为一个个历史的文化印迹。南涅水石刻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乡土文化)巧妙结合的典型作品,更成为记录那五百年里晋阳大道上古城繁华的独特载体。
本报记者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