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杨雨雨近影。
襄汾县百岁老人杨雨雨,今年104岁,身体健康。她虽然有点耳背,语言表达慢一些,但视力正常,头脑清醒,行动灵活,修德行善——【写在前面的话】据襄汾县老龄委调查资料显示,全县50万人口中百岁以上高龄老人的人数历年保持在7人至10人之间。目前,襄汾县有百岁以上高龄老人7人,永固乡永固村104岁老人杨雨雨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善良慈祥的老人,如今生活在一个五世同堂的幸福家庭中。老人身体基本没什么毛病,生活大致能够自理,心态好,开朗乐观,子孙都很孝顺,整天笑口常开。襄汾县永固村有位百岁老人杨雨雨,身体健康,生活大致可以自理。前些时候,襄汾县老龄委一班人到永固村看望杨雨雨,慰问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百岁老人。得知这一消息,我与爷爷张锁柱等也慕名去拜访了这位伟大的母亲。刚进院落,就看到一位身穿红色碎花短袖衫,梳着光洁整齐头发,瘦小却精神矍铄的老人端庄地坐在屋檐下,看起来十分舒适惬意。她就是我们要拜访的百岁老人杨雨雨。老人一看到我们,顺手拿起身边的小凳子邀请我们坐下,还热情地询问要不要喝水,说完就要起身给我们进屋倒水。这时她的大儿子张东来和二儿子张跟来给我们端出了茶水,我们一起围着老人坐了下来。简短的寒暄和询问,给我的印象是老人目前身体很健康,虽然有点耳背,语言表达慢一些,但视力正常,头脑清醒,记忆力强,行动灵活。随后,我们与老人和她的儿子们慢慢地交谈起来,聆听这位母亲百年来的人生历程。而儿子们话语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给了我很大的感动和震撼。
从艰难困苦中走来
“你年轻时都爱吃啥?”听到笔者这句问话,杨雨雨老人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她青壮年时期艰难的生活。她说:“旧社会人们都吃不饱,谷糠啦、野菜啦,只要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我都爱吃,不挑食。”接着,她又断断继续地说起一些年轻时候的事,她的儿子在旁边也不时给我们讲述母亲是如何从那些动荡、艰难岁月一步步走过来的。杨雨雨老人1913年农历三月廿九出生,今年104岁。小时候,家里穷父母早逝,小小年纪就担起养活两个弟弟的重担,18岁那年和比自己大14岁的丈夫张新海结了婚。丈夫是个泥瓦匠,收入微薄。婚后多年,家中有卧病在床的婆婆,还有自己生育的4男2女共6个孩子,生活甚是拮据。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杨雨雨租了别人5亩旱地种植棉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摘棉花、剥棉花疙瘩到纺线织布全靠她自己一个人劳作,贴补着家用。在日军占领汾城县城后,整天到处抢粮抓差,男人们都不敢外出。杨雨雨只好独自拿着自己织的布,去距永固村15公里的曲沃县城换粮食,一次能背30公斤重的2斗粮,她扭着缠过的小脚,一天往返两趟要走60多公里路。为了让老人和孩子们多吃点,看到锅里饭少了,她就省下自己的那一份,在厨房悄悄地吃一点野菜充饥。平时吃饭时也总是把自己碗里的饭匀出给孩子,说自己吃饱了……
一生以徳善为本
在与杨雨雨老人大儿子张东来交谈时,说起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他用感激的目光望着母亲对我们说:“母亲这一生以徳善为本,她做人处事的信念是我们收获的最大财富。她经常对我们讲‘做人要讲人品,做事要讲良心。一个没有品德,不讲善行的人,同样得不到他人的善待’。”解放前,有一年秋天,永固村一带遭了蝗灾,蝗虫铺天盖地地飞来,遮天蔽日,一夜之间地里的庄稼几乎被蝗虫吃光了。那一年杨雨雨老人家种了5亩高粱,庆幸的是蝗虫不吃高粱,这成了一家人的救命粮。然而,老人心里总是记挂着那些没有粮食吃的村民,当她知道邻居吴百顺母子已经两天没有吃饭昏倒在地上时,就马上让儿子送去一小盆高粱面,百顺母子得以活命。后来,吴百顺参了军。3年后回家探亲时,他最先去的不是自己的家,而是先去探望有一饭之恩的杨雨雨老人。老人年轻时还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接生婆。从上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末,20多年的时间,她用双手见证了六七百个小生命的诞生。永固村五六十岁的人,谁是几月几日的生日,到现在她都能记得清楚。那时候村里贫困户多,有些家庭妇女生了孩子,家里甚至连一把小米都没有,老人知道后,立马就回家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一碗半瓢小米送去,给产妇熬“月子米汤”。照顾的孩子多了,老人渐渐学会给孩子看一些小病,如挑马牙、挑羊毛疔、刮痧、推拿等等。但她从来不收人家的一点钱。她说:“做我自己乐意做的事,怎么能够收受他人的钱财呢?”老人一生把他人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事重要得多,她总是说:“二姐不能白叫。”因为,那时村里不管比她大,还是比她小的人都叫她二姐。“母亲给了我们养育之恩,更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张东来说。
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是杨雨雨老人能够长寿的决定性因素。老人这一生养育了6个儿女,到现在她家已经是一个五世同堂共有78口人的大家庭。老人告诉我们:“身体康健、儿女孝顺、吃穿富余,我这下半辈子过得很幸福、很知足。”说起自己的幸福生活时,老人拉着笔者来到屋子里面。只见她走到一个红色柜子前打开说:“你看这两个大包袱都是儿孙们给我买的新衣服,穿都穿不过来。还有这一包包好吃的,都是他们给买的,你说幸不幸福?”老人二儿子张跟来告诉我,在家里,老人总是以宽容之心对待儿孙,一生没有说过儿孙们长长短短,更没有挑过儿媳、孙媳的毛病,而是经常夸奖这个孝顺、那个贤惠,这个勤劳、那个能干。老人的这一品质,同样影响着自己的儿女,久而久之构建了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杨雨雨老人百岁那年,儿孙们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准备给她热热闹闹地过个百岁大寿。她却说:“现在生活这么好,天天都像过生日,办大寿就免了吧。”但儿孙们都想热闹一下,所以,在大儿子张东来的提议下,把老人百岁生日宴提前到正月初三,趁儿孙们都回家过年,全家人热热闹闹地聚了聚,并用相机记录下这幸福的一刻。从那张全家福中,笔者看到身着红装的杨雨雨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张豆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