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家住大同市绿地世纪城小区的居民们,出门时都要将家中的垃圾分门别类地装到不同的垃圾袋里。扔垃圾时要拿出一张卡片在可回收箱感应区刷一下后,才将手中的垃圾袋分别投进不同的垃圾箱里。
原来,这是一种“智能垃圾回收箱”。居民将废品分类放置在回收箱内,智能垃圾回收汽车定时来拉运废品,回收站工作人员再使用先进的超静音小型压缩机将废品分类挤压打包,之后再运输到大同市再生资源交易基地。小区居民手中的回收卡在感应器上可以积分,回收公司根据积分可以给大家换成现金或者生活用品。这里废品回收明码标价,不但收购废铜烂铁,竟然还收购回收价值比较低的衣服、木头、旧棉被和玻璃等,特别是电池、荧光灯管等污染环境的废品。
据了解,这是大同市供销社联合社会企业研发打造的“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模式。去年以来,他们乘着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的东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引进社会企业——绿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合作。大同市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参股35%,选择在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或常住居民200户以上并可提供40平方米建设空地的社区,无偿建设20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亭)。目前,大同市已确定了10个回收站。
“这是国内第一家以供销社为主导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大同市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总经理赵波介绍。通过合作共同打造“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废品回收绿色发展新模式,大同市将逐步形成社区回收——市场集散——加工利用为一体的环保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大同市供销社和绿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正在建设废品加工利用基地。基地分为塑料原料分选车间、破碎清洗车间、塑料造粒车间、农膜预处理车间等,车间内全套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自动化水平程度高而且是智能化管理,技术方面拥有100余项国内专利和2项美国专利。通过高科技手段,解决了传统塑料清洗加工环节的污水排放污染环境问题,少量烟气完全收集生化处置后达标排放,实现了生产过程污水零排放,气体零污染。基地建成全部投产后,年可处理垃圾20000吨,创造税收约3000万元,企业年盈利1300余万元。大同市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也会就此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本报记者 李若男 通讯员 郎卫国 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