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皇纲,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流传于平定县东回镇西回村的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
平定皇纲历史悠久,表演形态奇特,表演时有民间锣鼓打击乐开道,抬“皇纲”者只走特定的阵法,护纲的武师自由穿插于“纲”队伍之间表演。在平定始发于明朝末年,相传,西回村耿氏兄弟耿洪通、耿洪道在京开镖局,他们雇佣了好多青壮年练武之人抬纲、护纲,其中也有许多家乡人。每逢回家过春节时,觉得太冷清,想闹红火,有人提议说学你们给皇家抬纲押镖吧。于是就找来木料,做了长二尺许的纲箱,十二乘,刷上红漆,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都过得红红火火。四周插上彩旗,把最响的铃铛拴在箱环上,用杠杆和箱架固定好。想到抬纲路上的艰辛坎坷,就创编护纲的基本阵法:“一字长蛇阵”代表行走崎岖小路;“二龙出水阵”代表行走较宽敞之路;当遇到敌情时就用“八卦阵”;“九曲黄河阵”用来表现护纲的不易与争斗的跌宕。护纲武师手持刀枪剑戟,只舞得虎虎生威,并不时做“抛杆”“转向”等绝活。表演队伍随着节奏的变化,时而行云流水,时而排山倒海,铃铛声、金属物敲击虎头声、演员的呐喊声汇成一片,场面宏观,震天撼地。
随着表演的增多,正月十五起纲时,村民们在纲箱上面写上风调雨顺、福禄寿喜、吉祥平安等字样,并画上农作物,来到寿圣寺烧纸,祈求佛祖保佑在外纲谋生的亲人吉祥平安,祈求风调雨顺有个好年景。而后,在全村的十八个庙宇前舞之蹈之。之后,又发展到于本村阴历六月二十三的庙会上进行表演。至此,平定西回皇纲,成为当地祈福、祭祀的主要民俗活动之一,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纲”,通俗地讲是指古代官方、商贾托镖局所运的货物。平定皇纲用民间表演艺术手法再现了历史上护纲、押纲的过程。
纲由抬杆、箱架、纲箱、箱环、顶旗和杠铃等六部分组成。抬杆由槐木制成,富有弹性,表演者随鼓点节奏,抬其舞蹈,脚下生风,“纲”便上下颠动,形成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纲箱为木质,长二尺许,四周漆彩,四角插彩旗,外延插木龙头,口衔穗物。左右上方各插铃铛一串,随着纲被抬起后有节奏地晃动而发出叮叮当当悦耳的铃声。纲正前面写字,其余三面皆绘有彩图,或八仙过海,或山耸水流,或吉祥如意,有玉米、谷穗、白菜等农作物置于纲中,意在祝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纲两端底部中央皆为金属制成的虎头,其上面用弹簧挂一金属敲击物,随着纲上下颠动,金属物会合着拍不断地敲击虎头,发出“叭叭”的声音,故有“颠纲”之称。头纲、尾纲分别插帅旗、令旗。
皇纲一般有十二乘,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或者二十四乘,表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表演时,两人一乘,二十四乘皇纲,四十八人随着指挥和鼓点,变幻出不同的阵形,并在阵形变化的时候,纲前面的字便会组合出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喜庆有余、百业竞发、万民拥戴、五谷丰登等吉祥成语。
皇纲队伍,前后左右,武师身怀绝技,一个个将手中的刀枪剑戟耍弄得眼花缭乱、虎虎生风,并时不时地有抛杆、转向等绝活表演。
有节奏的铃铛声、金属物敲击虎头声、演员的呐喊声、观众的喝彩声汇集在一起,形成太平盛世的欢乐海洋,盛况空前,能让表演者与观望者激情涌动,给人美感以及力量感。
1994年春节,村民耿蝉傲牵头集资凑款700元,使皇纲表演又出现在西回村街头。之后,平定县西回村委会也决定要拯救传统文化瑰宝,恢复皇纲这一民俗表演活动。经过走访抬过纲的老艺人,经过对皇纲艺术内容的挖掘整理,村委会出木材,民间艺人齐上手,制作了十二乘纲,仅用了六天时间,濒临失传的皇纲就出现在西回村街头。皇纲一经再次面世,就引得四方轰动。
次年,由村委会出资又增加到二十四乘纲(表示一年有24个节气)。同年10月份,参加了山西省小康建设大会民间艺术展演,荣获一等奖;2003年元宵节阳泉市街头文艺表演荣获金奖;2004年山西省电视台《一方水土》栏目做了专题报道;2008年参加了阳泉市春节文艺街头巡演,获金奖。
每逢正月十六,皇纲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就会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开放在平定的乡村、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