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鑫源钢铁有限公司出资20余万元帮扶西光德村修建储水塔;山西(河津)黑马炭黑有限公司出资5万元对史惠庄村活动场所进行亮化;永鑫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0万元给张吴村安装太阳能路灯……这是河津市深入开展“一企帮一村发展集体经济”活动的一个缩影。目前,72家帮扶企业与帮扶村,落实项目48个、资金718.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量超过10亿元,5万元以上村占比超过75%。
2018年河津市村级集体经济在全省率先“破零”,但发展极不平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村5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7个,但5万元以下的村还有72个。该市规模以上企业72家,经济实力雄厚,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现实条件,最终确定了72个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作为企业“一对一”帮扶对象。
企业建厂,安置村民就业,形成项目帮扶
“吨包袋厂没有建起来的时候,我要去离村里很远的地方打零工,顾不上照看孩子和家里,一年下来也没有多少收入。”张家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彩亮说,“现在我们村有了吨包袋厂,我可以在家门口就近上班,不但收入增加了,还能在工作之余把自家的地种了。”
王彩亮说的吨包袋厂,是山西(河津)安仑化工有限公司在对口帮扶张家堡村投资建设的,主要加工编织袋。企业负责建设厂房、购置设备、提供原材料,并且消化生产的全部产品,村里则安置劳动力进行来料加工。
自2018年9月份吨包袋厂建成投产以来,已安置村里闲散劳动力20余人,同时每年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万余元。 企业为帮扶村建设厂房,吸纳村民就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自己的收入,还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益,更是为打赢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做出积极贡献。这是一举多得的好做法。
企业开发,吸纳村民入股,带动产业帮扶
帮扶企业根据所帮扶村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特色项目。
胡家堡村是汾河岸边的一个纯农业村,村里桃、杏、苹果等水果种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村集体经济却相对薄弱。
龙门集团作为其对口帮扶企业,针对该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对成片的水果种植田,发现其具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潜力,经过与村两委沟通协商,投资打造“桃花源农家乐”乡村旅游产业,通过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增加村集体收入。
“我们围绕水果种植田边缘的荒沟,填沟造地,不占用基本农田来打造农家乐旅游,把荒沟给合理利用起来。”胡家堡村党支部书记胡堂立笑呵呵地说,“采取股份制形式,村集体占50%的股份,其余股份由村民自愿购买,不仅能为村民增加收入,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益。”
企业投资适合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更为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循环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子。
企业出力,乡村形成合力,实现基础设施帮扶
“一企帮一村”活动中,各乡镇党委和政府既是“指挥员”,又是提供保障的“勤务员”,积极为帮扶企业和帮扶村出谋划策、“牵线搭桥”。
山西(河津)宏达钢铁集团与帮扶村闫家洞村就是在僧楼镇党委和政府的协调推动下,结合帮扶村吃水设施老旧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由企业拿出150万元给村里打一眼深井,用来改善村民吃水和灌溉难题。
“以前村里的井打得比较浅,人吃水勉强能行,村里浇地全靠老天;深井打好后,我们吃水方便了,村里的地也能浇上了,党的政策真是好。”闫家洞村81岁的闫正堂老人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说。
深井不仅解决了人畜吃水和耕地灌溉的问题,同时也带动了该村花椒种植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该村集体经济产值比往年增长了118%。
“‘一企帮一村’活动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优化了产业结构调整,坚定了群众共同奔小康的信心。”僧楼镇党委书记王高宏动情地说。
“一企帮一村发展集体经济”活动不是“一给了之”,而是通过帮扶,实现“输血”变“造血”,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从根本上巩固了乡村党组织建设、拓宽了农村干部的视野、更新了农民群众的观念,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更加牢固、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坚定。
河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党中央新思维为基准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创新企业帮扶方式,激发农村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河津篇章!
本报记者 王雁 通讯员 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