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章,山西省临猗县人,1943年生。改革开放后,历任临猗县委副书记,永济县委书记,吕梁行署常务副专员,吕梁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吕梁地委书记,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
1988—1998年,姚新章在吕梁履职期间,吕梁在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举措和成绩,曾引起全国的关注。
太原市迎泽区劲松公寓
时间
2018年11月7日
▲姚新章讲述吕梁的改革举措
改革开放初期,吕梁虽然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落后,区位处于劣势,二、三产业滞后,经济比较薄弱,农业的基础条件太差,生态环境脆弱。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为了寻求突破,吕梁地委主要派发了两颗“定心丸”,一颗给个体户,大力扶持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颗给农民,拍卖“四荒”地,调动农民开发治理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吕梁二、三产业滞后,国企少得可怜,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地方财政困难。吕梁地委领导班子认为,要想突破,必须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所有制两个方面搞突破。但由于当时人们思想还有禁锢,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学习。
▲吕梁地委考察团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学习先进经验合影
1992年,姚新章带领13个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和地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福建的石狮、浙江的温州考察学习,发现这两个地方整体充满了活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浙江温州的平阳县,是温州最大的贫困县,困难时期外出讨饭的人很多,跟吕梁的临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县里允许发展民营经济后,一下子激发了创造性,平阳县成为温州经济最富有活力的一个县。参观回来以后,姚新章提出一个口号:“吕梁地区要想富,优先发展个体户。”后来考虑到“优先”二字冲击太大,改为“大力发展个体户”。随之,吕梁拉开千方百计催生民营企业的大幕。
“生产力要素是在企业内部合成,离开企业这个平台,土地、资金、人这三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都是孤零零的,不会合成鲜活的生产力。”在姚新章看来,优秀企业家可以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
举个例子,当时文水县有一个民营企业家叫李增虎,办了个钢铁厂,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上缴上千万元税款。1个李增虎上缴1000万元的税款,10个李增虎就能上缴1亿元的税款!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吕梁一个大县年财政收入总共才1亿元,机关干部发工资都很难,更谈不上发展社会事业。所以要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为优秀企业家的生成、成长创造条件。有了他们,县里没有项目可以拿到项目,没有资金能够引回资金,没有技术能引进技术。在一定意义上讲,谁拥有的优秀企业家多,谁就获得了发展生产力的主动权。
为此,吕梁地委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扶持政策,加上地委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鼓励,进行舆论引导,吕梁全区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优秀企业家不断涌现,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煤铁铝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可以说,吕梁的工业就是那时候迈步发展的。
企业无法普及全民,更多农民还得靠农业生存。因而,发展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当务之急。吕梁坡多地少,农业后备资源丰富,到处是“四荒”地(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由于产权不明晰,束缚了农民治山治水的积极性,广种薄收,既导致了贫困,又使水土严重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
吕梁地委结合上述实际情况,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胆子再大些,思想再解放些”的鼓舞下,下功夫搞突破,更新思想观念,果断推出 “拍卖‘四荒’地使用权”的改革举措,调动农民治山治水的积极性。改造“四荒”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发展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改善了吕梁的生态环境,夯实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全国拍卖“四荒”地治理水土流失现场会在吕梁召开
其实,从20世纪50年代起,党和政府就一直号召植树造林,可林业就是发展不起来。并不是农民不会栽树,房前屋后的树长得那么好,怕鸡把树叶吃了、羊把树皮啃了,农民用枣树枝把树围起来,那树长得一家比一家茂盛。那是他们不知道栽树有好处吗?也未必。民间有句顺口溜:栽桐树养母猪,十年发个大财富。既然农民会栽,也知道有好处,为什么不栽?根源在于产权制度。
老百姓都知道,林业是一个长效投资,不是一年就能见收益。可过去政策多变,自己把树栽上,过几年政策一变,树成别人的了,只能一声叹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问题,了解了他们的需要以后,吕梁地委认为,必须给农民吃一颗长效定心丸:改革产权制度,深化联产承包,拍卖“四荒”地使用权,推广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做法,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
“把使用权卖给个人,卖的钱不在多少,关键是能增强农民的权属感,让老百姓放心地去栽树、放心地发展林牧业。”姚新章有一个断言:什么时候林牧业成为农业收入的大头,占了主导地位,什么时候吕梁农民就真正富起来了。
▲姚新章(右一)在基层调研
有的地一亩才拍卖一块钱,就是个象征。“卖”掉的是土地使用权,换来的是农民治山治水的积极性。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胆子正了,干劲大了,几年下来,缓坡梯田变成了水平梯田,陡坡地发展起了林草业。水下不了山,农民就想方设法在沟里打坝淤地,山上山下成龙配套,栽种果树、养猪羊、种药材,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有效结合,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农民走上了通过开发治理荒山荒坡而在短期内脱贫致富的新路。农业后备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的同时,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也大大加快。
▲姚新章(左三)在国家水利部“解放思想大讨论报告会”上分享吕梁改革经验
黄土地上孕育出新生机。吕梁拍卖“四荒”地使用权的改革举措,得到了省委的支持和中央的认可,不少省市来参观,水利部、林业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在吕梁开了3次现场会。就这样,吕梁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了。
吕梁的改革,用8个字总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贫困地区不是不可以走出禁锢,关键是思想要解放。谁能实事求是,谁就能获得真理;谁敢实事求是,谁就能取得突破。
制片人:张志仁
总策划:巨文辉 张云
总监制:刘益令 钟启元
制片主任:苗长青 岳建俊
监制:刘捷 王文青
统筹:赵茹琳 朱红
执行制片:王嘉乐 李清伟 王斌 巩彦翡
主编、文字:田小丽
编导:王晏如
制作:冀睿
摄像、摄影:张亚东
包装:刘远东 李时雨
编辑:武倩
出品单位:
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
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
山西云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