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我爹每天和我闹,非要花钱去买药。刚说一个不让买,提溜住我就要宰。”
青砖小瓦、朱漆亭廊、大碗茶、八仙桌,每晚8点,李名传、王名乐这对“7090”组合,都会在太原食品街的一家曲艺园子里,准时开唱太原莲花落。照惯例,台上唱得好,您就可以送几个花篮捧捧场。作为答谢,演员还能再给您来上一段。而这样的场面,在这之前的半个世纪,都是见不到的。
▲懿曲社现场演出太原莲花落,左为王名乐,右为李名传。
莲花落虽然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已传入山西,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经过老曲艺人曹强先生的挖掘、整理、创新,才形成了太原莲花落,并盛极一时。“人人争唱莲花落,磁带脱销买不到”,形容的就是80年代太原莲花落的盛况。然而,由于作品更新慢、传承断代、外来文化冲击等原因,90年代中后期,莲花落开始走下坡路。直到2011年,太原莲花落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民间说唱曲艺才借势回归。
“其实,太原莲花落重回大众视野,是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努力的成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莲花落传承人王名乐介绍,他在传统太原莲花落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速度加快、单人唱段变为双人唱、内容结合社会热点等。“比如我们今天表演的唱段《儿子的烦恼》,讲的就是现今老年人买保健品遇到消费诈骗的社会现象。这两年,我还分别结合‘低头族’和‘网红’的话题,创作了《机不可失》和《我要红》两个作品。”
除了作品的创新,观看形式的变化,也让太原莲花落迎来了新的机遇。从2016年开始,太原、长治、晋城、晋中等地相继开起了曲艺园子、相声茶馆,而且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年轻观众。李名传、王名乐所在的“懿曲社”,就是其中之一。
▲工作人员现场拍摄太原莲花落的短视频
“相比较传统广播、电视,这样小剧场的形式更加灵活。观众不仅能现场观看演出,还能面对面地和演员互动。”山西懿曲文化传媒公司投资人巴栋,指着手机说:“一个月前,我们开始用抖音,为我们的演员做宣传。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就已经积累了5.6万名粉丝。”而更让巴栋没想到的是,网络粉丝竟然转化成了真真实实的上门顾客。连续半个月,每天的演出都是场场爆满。
不过,民间发力挖掘文化资源,更多的还是基于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大环境。王名乐介绍,近年来,国家给予了传统曲艺极大地支持和保障。“就以今年为例,太原市文化局申请了国家的扶持资金给莲花落,太原市委宣传部,也给予了扶持资金,这两项加起来就有近百万元。有了这些支持,相信太原莲花落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采写、编导、制作:阴文丽
摄像:张品元
编辑:王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