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左手里拿的这件设备,就是井下监测监控众多类型探头传感器中的一种,甲烷传感器,用来监测瓦斯的;而我右手中的这块元件,就是它的电路板。电路板是传感器的灵魂和大脑,有了它的正常运作,才能保证传感器实时地、持续地、灵敏地监测作业现场瓦斯及各类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变化,从而控制各个工作地点的电气设备开停与断电,为咱们煤矿工人井下作业站好安全哨。”采访马黎明时,他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
马黎明来自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镇城底矿,共产党员,高级技师,现任通风科监控队副队长。他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就是监视井下各类有害气体的变化情况,安装、调试安全监测系统和设备,对安全仪器进行维护和检修。
他手里拿的电路板只有13厘米长、11厘米宽,不过手掌大小,却搭载了177个零件,集成了91个电阻,9个三极管,34个电容,2个电感,16个芯片,25个二极管;它们中最小的不足半粒小米大,最大的也不过和一颗花生豆大小相当,线路和接点更是密密麻麻。马黎明已经和它打了十六年的交道了。
奋发有为,努力争当技术能手
十六年前,煤炭行业迎来“黄金十年”,山西焦煤刚刚组建,西山煤电上市2年,马黎明成为了这家省重点国有企业的一名职工。从小喜欢无线电的他,开始和各种传感器打交道。
2004年,该公司出台了《关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还举行了新世纪职工素质工程推进大会,表彰了“十佳百星”和33名技术状元。他看着大红榜,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我也要当状元。
2007年,第一次参加集团的职工技能比武,获得了第二名。
“这是我第一次上阵,说真的,不甘心啊!咱是搞技术的,做工作就是要追究极致,勇争第一。第二名,说明咱有差距!这次不行,那就继续努力钻研,1年不行,那就5年。”
5年里,马黎明花费近万元订阅了专业书籍、杂志,购买了万用表、示波器、电阻电容测量仪等仪器、仪表,对着书、对着图纸,一点点儿地研究。
5年后,2012年,山西省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马黎明参加了安全仪器监测工比武。决赛场上,一切驾轻就熟,打开仪器,卸下主板,准确找到故障,更换故障元件,指示灯亮了!终于,马黎明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刻苦钻研,“五步法”得心应手
2014年,马黎明担任了监控队副队长。一台最普通的传感器也有两块电路板,数百个电子元件,任何一个元件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设备发生故障。马黎明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以往的经验和做法自然是能修则修,修不好便换新的,似乎顺理成章。可马黎明这个人,偏是凡事儿爱较真。
他将库房里堆集的坏传感器带回家,拆开摊在书桌上,细细琢磨。没有图纸,自己画!没有参数,自己测!最终,通过一张一张地手绘,完成了34张电路图。有了这34张电路图,就好像孙悟空有了太上老君的秘密法宝,排除故障,维修检测,变得更加容易上手。马黎明带领队里的技术人员、维修人员让一台台仪器起死回生,大大节约了系统维护成本。
通过实践,他总结出了一套“马黎明监控快速排除故障作业法”,针对甲烷传感器编制了“看、听、查、修、验”维修五步法。多年来修复各类传感器1000多台,排除监控系统故障及事故隐患500多起。近年来镇城底矿从没出现过井下监测设备故障4小时内未被排除的情况,他们把行业标准规定的8小时缩短了一倍。
勇于创新,矿山中成长成才
2014年的一次故障排除让马黎明有了更深的思索:“检测维修工具不配套,使用的技术手段不先进,手机都智能化了,通信也实现4G了,我们能不能也赶赶时髦,学学‘互联网+’,搞点小改小革,发明创造?”
马黎明的想法得到了集团领导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适逢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出台,2015年以来,省市两级工会、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镇城底矿先后成立了“马黎明创新工作室”,提供了十多种井下机电设备设施重要仪器。
马黎明开始把一多半精力放在技术革新上,自制了基于音频接口的声光报警控制电路,电流电压测试仪;利用业余时间编制了《KJ75N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培训材料》,还自制了一套“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模拟实验台”;与同事一起研制了语音报警断电功能测试仪;研制了矿用风筒风量一体化开关传感器等等项目。目前,工作室创新成果十余项,弥补了一些常用设备仪器的设计缺陷,从硬件、软件多个方面有效提升了监控系统工作性能,使之更加适应井下环境特点,大大方便了人员日常维护及检修作业,事半功倍,效果显著;还可以广泛应用于技能比武和教学实验,学用结合,一举两得。
在做好技术创新工作的同时,马黎明也注重“传帮带”。6年间,通过导师带徒,工作室培养了高级工13人,晋升技师、高级技师5人。其中,两名徒弟杨亚辉、张喜平都曾获得过集团公司技能竞赛第一名。
立足岗位,马黎明在矿山找到了建功立业、成长成才的舞台。从2007年至今,他两次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马黎明创新工作室”也先后被评为太原市、山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