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办证、看电影,这三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在山西省晋中市政务大厅却被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走进这座政务大厅,就像走进了一座“审批商场”。82个办事窗口流水作业,地下一层是便民餐厅,顶层是便民休闲大厅,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政务大厅的传统印象。“我从网上注册、补充材料到领上营业执照只用了3天,等待叫号的时间还能吃饭、看电影,就算赶上办事人员中午下班,也不用来回跑。”47岁的赵卫国说,政务大厅的这种变化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简政放权给基层带来的“获得感”。晋中市政务大厅坐落在晋中市榆次区定阳路和广安街的十字路口,15层高、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被当地群众称为“审批楼”。从最初的“咨询台”到现在的“审批楼”,这座市级政务大厅花了15年,背后折射出的是简政放权在基层持续发力,以及政府“放管服”的新形象。与赵卫国作为体验者的角色不同,今年57岁的晋中市政务大厅副主任王丰田是整个过程的见证者。从2002年晋中市政务大厅设立的第一天开始,王丰田就在这里上班。说起简政放权带来的变化,他最有发言权。“2002年时还叫晋中市审批服务大厅,窗口只有32个,设在一家银行的一楼,挂着审批两个字,其实什么也审批不了。”在王丰田的记忆里,当时的审批服务大厅基本上全是咨询窗口,人员基本上都是各部门的“边缘人”,有的部门还雇上临时工派到这里,连咨询也回答不了。“那时候,审批权都在各个局的局长、科长手里攥着,大厅里整天冷冷清清,没几个人来。”每天按时上班的王丰田一走进大厅,就觉得没有存在感。2004年,大厅总算有了点“小权力”。工商的企业注册登记、公安的刻章和质检的组织机构代码整合在一块,成立了工商分厅。大厅也搬到了晋中市工商局一楼。2007年,晋中市审批服务大厅正式更名为晋中市政务大厅。2008年,大厅搬到了晋中市财政局的一楼和二楼,窗口增加到了47个。“6年挪了三次家,家底却没添多少。”王丰田说,这时候工商、卫生、交通运管、质检等部门的一些事在政务大厅可以办了,但发改部门的立项审批、环保的环评等“硬权力”就是进不来。“这些审批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谁也不愿松手,但不公开运行必然滋生腐败。”“比如划拨用地是不用花一分钱的,但要是再出让就可以分为招拍挂出让和协议出让,选择哪一种差别非常大,招拍挂是市场竞价,协议出让只需市场价的25%,外加4%的契税,前几年很多官员倒在土地审批上,与这项权力内部运行直接有关。”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