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致敬40年!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云媒体联合推出口述史《回响山西》系列短视频

时间:2019-01-10

  开 栏 语

  述说与倾听,打开历史时光。

  改革开放40年,山西不缺大决策、大事件、大工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云媒体联合推出“改革开放40年口述史《回响山西》”系列短视频,我们寻访这些历史重大时刻的决策者、参与者、见证者和亲历者,讲述山西这40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故事。

  历史并不仅仅是抽象的、凝练的记录,也应该是更丰富、更生动、更有温度的表达。

  口述史,是用自己的声音记述自己的历史。个人记忆的汇聚,终将成为社会记忆。

  本期推出:

  杨小池:用时代觉悟办出时代刊物

1

  杨小池(曾任山西青年社副总编,《山西青年》主编)

  时间:2018年11月5日
  地址:太原市迎泽桥东省委宿舍

  杨小池,1933年生,中共党员。1939年至1949年,在北京读小学、中学。1949年8月入中央团校学习。1950年4月至1984年6月,在共青团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青年社工作,历任干事、宣传科长、副总编等职。1984年6月,任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1995年离休。

  山西青年社创办于1949年9月,有着光荣的历史。1960年5月6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为《山西青年报》题词:“把山西青年报办成具有鲜明党性和青年特点的报纸”。1965年7月18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为《山西青年报》题写报头:“山西青年报”。

  1978—1984年,杨小池在山西青年社工作期间,山西青年社在全国地方青年报刊社中脱颖而出,创造了社史上又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山西青年社经历了社史上一个黄金发展期。当时社里30多名成员,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将鲜明党性与青年特点相结合,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刊物发行,到1984年,《山西青年》月均发行127万份,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不要财政补贴,在全国都是首家;其首创的全国第一所刊授大学,学员3年内增加至67万余名。

  山西青年社很多办刊、经营、管理的办法,在山西乃至全国新闻界都比较超前,甚至是首创。1982年被省委宣传部评价为“用时代的觉悟办出了时代的刊物”。

  回想起来,有三件事至今被老报人和媒体界津津乐道。

  在拨乱反正中刊发关于刘少奇系列文章,给青年以方向

  “文化大革命”十年,给青年造成太多困惑。传播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帮助青年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山西青年》的首要任务。

  1979年第11期,《山西青年》发表杨小池的署名文章《绝不能因人废言——从能不能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谈起》。《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刘少奇的著作,当时,中央还未给刘少奇平反。杨小池在文章里写道:“既不能因人废言,也不能因人立言。不论作者如何,都必须肯定它在历史上的作用,而不能武断地把一本好书说成是一本黑书。”文章发表后,反响较大。

2

  ▲《笑在最后的家庭——访王光美同志》原稿刊发在1980年第3期。

  1980年第1期,《山西青年》发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节选)。当时编辑部并不知道中央何时为刘少奇平反,也无意抢先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出风头,只是希望在大是大非的方向问题上拨乱反正。

  1980年第2期,《山西青年》发表记者赵政民、杨新华采写并经过王光美作重大修改的报告文学《刘少奇长子之死》。此文发表不久,十一届五中全会发布为刘少奇彻底平反的决议。随即,第3期发表赵政民、杨新华、王兴旺采写的《笑在最后的家庭——访王光美同志》。接下来,《山西青年》连续发表8篇有分量的文章,用意就在于传播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当时的广大青年指明方向,这就是必须清除“左”的错误,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编委会认为,只有把握住这个政治大方向,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前进。

  用养猪专家事迹回应 “潘晓之问”,给青年以榜样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针对潘晓(化名)提出的“人生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这一问题,引导青年开展了人生意义大讨论。

3

  ▲《山西青年》刊发“潘晓之问”全文。

  “失学了,觉得没前途了,不知道人生的路怎么走了。”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当代青年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怎么解决?发社论、发言论,感染力不强,必须用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去感染青年。正在这时,杨小池收到一封稿件《养猪专家岳安林》,稿件虽然已经在《山西日报》发表过了,但其中透露出好多东西,说明岳安林这一生很不平凡,经历很坎坷。

4

  ▲当年岳安林养猪的资料图片。

  于是,山西青年社派记者陈黎曙用3个月时间采写了报告文学《人生道路的强者》,在1980年第11期发表。文章写的是山西忻县(今忻府区)大王大队年轻养猪专家岳安林七灾八难磨成才的感人事迹:岳安林在“文化大革命”中屡遭磨难,劳改养猪,刻苦自学,掌握了多种外语,攻读了大学畜牧系的各门专业课程,并继续自学研究生课程。

  该文用4个小标题概括岳安林精神:在上大学的门路被堵死之后,他在现实的地面上踩出了一条学路;在人生的狭路和绝路面前,他从荆棘中辟出一条生路;面对埋没人才的世俗力量,他以韧性的战斗闯出一条才路;在坎坷不平的人生征途中不停地进击,开出一条报效祖国的通路。此后,《光明日报》相继报道岳安林事迹。

  稿件刊出后,山西青年社和岳安林分别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数千件来稿、来信,读者们表示在逆境中要正视现实,丢掉怨气,振奋精神,面向未来,做人生道路上的强者。《山西青年》选登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读者来信。至此,该文掷地有声地回应了“潘晓之问”,给青年树立了人生道路上的强者榜样。

  为被撤销研究生录取资格的学生牛勃伸张正义,给青年以支持

  1982年10月,山西医学院学生牛勃向山西青年社送来一篇申诉书,反映该院党委不该把他作为“只专不红”的典型,作出撤销他研究生录取资格的决定。

5

  ▲牛勃的申诉信。

  为此事,山西青年社派记者高义诚作了半年时间的调查,牛勃的申诉获得同班师生许多有力的证明。在山西青年社领导与医学院党委成员座谈8个小时,未达成共识后,报社开展了一场为期半年、刊文6期的“红与专”大讨论。

  1983年第6期,杨小池以编辑部名义撰写和发表《就牛勃申诉开展“红专讨论”的说明》一文,明确提出3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即:如何认识新时期大学生的特殊优点和弱点?如何认识新时期红与专的辩证关系?如何改革大专院校的政治思想工作?

6

  ▲牛勃同学的来信。

  讨论即将结束时,《人民日报》转载《山西日报》记者李如轩的文章《专案遗风在山西医学院》,《人民日报》编者按指出:《山西青年》的观点和做法是正确的。

  最终,这一事件以医学院党委恢复牛勃研究生录取资格,牛勃发表自我批评文章结束了讨论。

  上述三件事只是山西青年社众多可圈可点报道中的一小部分。由于山西青年社始终坚持鲜明党性与青年特点相统一,所以赢得了市场和读者的认可。广大读者的评价是:“敢讲真话”“能办实事”“关爱青年”“知识性强” “广闻博采”。在杨小池看来,山西青年社的这个黄金发展期,是改革开放结出的硕果。改革开放,最大的特点是“解放”。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具备时代的觉悟,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采写:田小丽

  编导:王晏如

  摄影、摄像:张亚东

  制作:张亚东 王晏如

  包装:刘远东 李时雨

  制图:任晓楠

  编辑:武雷涛

  • 上一篇:我省21家企业因涉污问题被通报
  • 下一篇:我省“六大工程”升级高速路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