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8山西山西·太原人才智力交流大会。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 摄
2018山西·太原人才智力交流大会12月9日落下帷幕,这是我省自2012年以来连续第七次举办的人才智力交流品牌活动。2天时间里线上线下对接交流4万余人次,解决了一批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2018年以来,我省围绕建设“示范区”、打造“排头兵”、构建“新高地”,坚持目标导向、任务导向、问题导向,不断改革创新,全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民参保成效显著,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为我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促就业,求人倍率五年来首次突破“1”
就业是第一民生工程。今年1-10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7.4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39万人,同比分别增长了3.79%、3.11%;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工程,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推进培训就业扶贫专项行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9.03万人。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04万人,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动态清零。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投入10亿元资金,完成了培训百万人的目标,近20万人实现就业。支持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提前组织职业技能培训2.92万人。全省共举办现场招聘会2651场,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90.67万个,入场求职者89.08万人次,求人倍率1.02,五年来首次突破1。
为促进创新带动创业,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山西选拔赛暨2018年山西省大学生创业星火项目评选大赛、“建行杯”山西“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8创客中国、“创青春”兴晋挑战杯、三晋巾帼等创业大赛和创业项目推介等多项活动,创业带动就业10.76万人。新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11个,帮助7636名劳动者成功创业。
优政策,汇聚人才创新创业合力
首次把高层次人才纳入政策性安置计划,预留1500名计划予以保障;规划建设山西(国际)人才管理服务平台;完成了全省539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今年共招聘600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年以来,我省着力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政策设计,落实各项人才改革政策举措,汇聚人才创新创业合力,为全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在全国率先印发《山西省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在全国第三家实施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管理;在11个职称系列(专业)首次设置到正高级,扩大了自主评审范围,下放职称评审权,将中小学高级教师和基层医疗卫生副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各市,健全了职称层级的设置。实施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工程、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为我省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培育和引进人才。新设立18个院士工作站(全省总计80个),选聘19名院士。新确定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组织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企等81家单位、2844个岗位,赴北京、上海等地,面向985和双一流院校,采取面试+考核的方式,直接引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共有76家单位录用589人,其中,博士90人,硕士496人。
兜底织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社保是民生之基。截至10月底,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92.89万人、3236.35万人、427.01万人、592.56万人、476.38万人,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5%。
我省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个人缴费档次调整机制、缴费补贴调整机制,确定了贫困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缴费档次及补贴办法;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1-10月,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降费分别为企业减轻负担17.76亿元、11亿元、1.75亿元,三项总计30.51亿元;推进省属国有煤炭企业医疗、生育保险纳入属地社会统筹。同煤集团等5户省属特大国有煤炭企业47万名职工医疗生育保险7月1日前全部纳入社会统筹,解决了多年遗留的一大历史难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帮扶政策有效落实。截至9月底,我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医保帮扶政策54.86万人次;进一步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截至9月底,我省累计共与除西藏自治区外的30个省(区、市)进行跨省异地住院直接结算5.55万人次,总费用15.5亿元;工伤保险扩面取得积极进展。积极推进建筑业及铁路、公路、水运、水利、能源、机场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截至9月底,全省有1596个在建工程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参保率96.9%。
与此同时,我省不断拓宽渠道,着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对技能人才、科研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七大重点群体实施差别化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2018年底预计能够带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2.88%,贡献率为44.3%。
本报首席记者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