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画
进入12月,一轮又一轮的冷空气来袭,我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低了不少。尤其12月5日以来,我省遭遇了入冬以来的最强冷空气,“速冻模式”让公众感觉到了“三九”的刺骨寒意。预计未来10天,冷空气活动仍较为频繁,主要时段为10日至11日及15日至17日。入冬以来,缘何遭遇如此规模的强冷空气?冷空气将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气象专家。
此次冷空气过程主要受中高纬度庞大的冷涡系统影响,冷空气势力强,活动频繁,且维持时间长,出现了大范围的大风降温天气,且气温持续走低,大部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以12月7日8时至8日8时为例,全省最低气温达到-29℃,在朔州市右玉县。全省89个站最低气温在-10℃以下,其中大同大部,朔州、忻州部分,太原、晋中的局部共28个站,在-20℃以下。
其次是寒潮多发。仅12月上旬我省就发布了2个寒潮蓝色预警。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新生介绍,冬季是寒潮多发的时节,作为一种大型天气过程,寒潮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比较大的影响。但是其携带大量冷空气向中低纬地区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除了大风降温之外,这几轮冷空气过程带来的雨雪天气并不明显。我省只是中南部部分地区在12月4日夜间至12月5日出现了雨雪天气。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全省有43站出现了雨雪天气,24小时降水量介于0.1毫米至3.8毫米之间。其中,壶关降中雪,其余地区为雨夹雪或小雪。此次降雪,与位于陕西南部至河南一带的低层切变线有关。
据李新生介绍,降雪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是水汽和抬升动力,缺一不可。11月以来,我省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太原、晋中、阳泉等地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其中大同偏少90%。近期雨雪较少,主要原因是冷空气势力强,盛行西北气流,水汽条件差。
本报记者 张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