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古树复壮技术捧回国家专利
时间:2019-01-10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规律,树木亦如此。不过,对于日渐衰弱的古树,可以通过园林复壮技术使其恢复生长。昨日,记者从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今年新设计的“古树复壮灌输器”,成功荣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型专利。相比传统的复壮手段,这种新技术具有占地小、功能多等优势。明年,这项专利技术将用于我市的古树复壮,帮助垂危的“百岁病树”重焕生机。 四成以上古树“衰老” 古树名木,是一座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是独特的名片,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稀有的自然资源。我市现有多少株古树名木?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树木研究室的科长谢兴刚介绍,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据此前统计,我市建成区的古树名木约1094株,以国槐、侧柏为主,两类树种总数占全市古树名木总株数的七成以上。其余还包括油松、榆树、枣树以及少量的核桃、椴树、山杨、紫藤。 “任何生物都有生长、发展、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古树名木也一样。古树名木的生命力、抗逆性都会随着时间逐年减弱,生理机能日趋下降,新陈代谢越来越差,直至衰老死亡。所以,我们要对这些古树名木进行全方位保护,使其‘强筋壮骨’。”谢兴刚表示,叶色暗淡、树冠不饱满、树顶梢回缩,是古树生长衰弱的几个明显“病症”。粗略估计,我市的古树中四成以上需要复壮。 复壮难在场地限制 “很多古树紧挨着民居,或紧靠着马路,有的甚至生长在寺庙内,给传统的复壮手段带来了场地限制。”谢兴刚表示,传统的复壮手段,是在古树的树冠投影范围内开挖复壮沟,在沟内填埋适量的树枝、熟土等有机材料,达到改善古树土壤环境,提高古树生长的目的。不过,若是场地狭小时,这种方法就没了“用武之地”,因为复壮沟要挖到1米深,而且开挖的范围不小。 正因为如此,场地限制,是不少城市给古树复壮时面临的难题。而且,古树复壮工程的耗时较长,往往复壮周期为三年,需要多次开挖复壮沟,工程量相对较大,工作效率较为低下。 还有一点,这种挖设复壮沟的方法,往往会伤害一定数量古树的主根或侧根,对古树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新技术轻松破难题 “这次获得国家专利的复壮技术,简单说,是在每棵古树的根系周围埋设若干个‘灌输器’”。谢兴刚表示,这些灌输器相当于一个个“营养棒”,外形呈柱状,外壁由聚氨酯材料构成,具有质量轻,结实耐用,耐腐蚀的优点。“营养棒”是中空的,里面可以填充肥料和水。这样,将其埋设在树根周围,可引导树木根系进入其内部吸收营养物质。 他说,这个“营养棒”具有通风、输送杀灭地下害虫药剂、诱发树木根系生长、浇灌水或液态肥等多种功能,能够长期促进古树正常生长发育,减少对古树根系因为施工造成的根系受损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任何场地实施古树复壮施工,并且不用多次挖设复壮沟,减少了对古树周围地面环境的破坏。 本报记者李涛通讯员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