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物:邢力民,59岁,现为太原铁路局集团公司太原市京丰铁路电务器材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受访者感言:我见证了中国列车由慢吞吞的绿皮车,到运行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速列车。我欣慰,我们是参与者。
沿着太原建设路一路向北,在尖草坪恒山路新店街一座占地不大的企业,便是太原市京丰铁路电务器材制造有限公司了。可别小瞧这个只有300多人的公司,他们生产的液压转辙机,竟占到全国高铁道岔转换设备市场的70%,年产值达到12亿元。
汽车转向靠方向盘,而控制火车转向则是转辙机。
太原市京丰铁路电务器材制造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老太原人熟知的太原电务器材厂。一进厂门,一个身材清瘦挺拔、戴眼镜的儒雅男士,便是公司的当家人邢力民了。
邢力民出生在太原海子边,两岁多随祖父到了呼和浩特铁路局。长大后的邢力民自然成了铁路工人,后被推荐到包头铁路技术学校学习计算机。1983年,邢力民回到太原,加入厂里技术研发小组。时逢厂里“土专家”——师傅赵廷玺用20年研发的中国自己的第一台液压转辙机,刚刚通过铁道部技术鉴定。
按照我国的标准,转辙机必须连续经过2000次试验无事故,产品才能真正上线。当时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只有4个人,铁路总局便增派了3名外援专家。
因为生产的是液压转辙机,极端环境下,性能是否达标很关键。一次,邢力民和同事去哈尔滨三棵树火车站进行产品试验。零下39摄氏度,穿着翻毛皮鞋走到现场,鞋底一层霜。饿了啃口干粮、咬口红肠,就着凉水咽下……经过苛刻的环境试验,最终确定使用航空液压油解决了所有问题。
1989年,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条重载铁路——大秦铁路破土动工。当时,国家想进口西门子机械转辙机,但每台折合人民币8万元;而我们生产的性能相同的液压转辙机只需5400元,800组转辙机节约4580万元,最终太原电务器材厂生产的产品胜出。
相比较机械转辙机,液压转辙机拥有磨损小、寿命长、造价低、体积小、性能优等诸多优点。上大秦线后,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1992年,邢力民调到了计调室任主任,他认为“只有市场需求大,才能刺激研发与生产。”为扩大市场,邢力民一个人跑市场。白天谈业务,晚上开车,经常一年跑11万公里。
为争取新疆市场,在明知对方已确定用户的情况下,邢力民五六次去乌鲁木齐铁路局。时值秋季,在北京机场的他突然接到电话,局长回来了,立即乘机前往。乌鲁木齐大雪纷飞,只穿一件外套的邢力民,便在局大门口一直等。最终硬生生从两家大型央企手里“抢走”了订单。
伴随着“火车头奖章”等一系列荣誉,2004年,邢力民成长为厂长。随着中国铁路的不断提速,太原电务器材厂亦在一次次技术革新、一次次产品升级中,占有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由于产能的不断提高,省内150家企业成为他们的外协单位,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每年给付外协加工费约7亿元。
作为山西省2018年重点工程项目,太原市京丰铁路电务器材制造有限公司一年后将落户太钢不锈钢园区,他们将在230亩地上,打造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届时,液压转辙机的产能将由目前的1万组/年增加到2万组/年。
将一个小产品做到极致,企业便有了话语权。企业上市正在酝酿中,上市后将引入北京交大、铁科院等铁道行业专业技术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为京丰公司未来产业升级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