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位于阳曲县的马文蔚纪念馆(阳曲县新阳西街28号)正式开馆,每周二、四下午面向公众开放参观。提起"马文蔚"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老人的墨宝对大家来说一定不会陌生:出生于太原市阳曲县的马文蔚是中国人民银行早期工作人员,其手书的"中国人民银行"等汉字,被用在第二套人民币及之后的各版人民币上--63年来,虽然人民币几经换代,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形韵未改。
无心插柳与人民币结缘
新建成的马文蔚纪念馆约百余平方米,陈列展出了老人生平事迹和第二、三、四、五套人民币实物及80多幅图片,同时展出了老人的笔记、书信及生前物品等,多维度展现了马文蔚老人的人格风骨以及其为中国人民银行建设事业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上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中央决定进行货币改革,发行第二套人民币。1950年4月的一天,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邀请平素喜欢书法的马文蔚到自己的办公室,在裁成小方块的宣纸上,写下了“中”“国”“人”“民”“银”“行”“圆”“角”“分”“壹”“贰”“叁”“伍”“拾”以及年号等汉字。本以为只是同好者之间的技艺切磋,然而,南汉宸行长却逐字认真挑选,不满意的还要求再写一遍。这组字便是后来1953版第二套人民币上的全部汉字。
沉默了33年的秘密
由于人民币设计过程有着严格的保密规定,因此,这段往事马文蔚老人一直埋在心底。直到1983年3月1日,一篇题为《“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是冀朝鼎手笔》的小文章引起了老人的注意,并向女儿马眉吐露了30多年前的往事。本着对历史负责的原则,马眉力主父亲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澄清事实。
很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相关专家带着“绝密一号”档案,前往阳曲县进行调查。经过深入调查鉴定,198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特发公函,认定“马文蔚同志……一九五0年受南汉宸行长的委托,为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字。‘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不仅用于新版人民币,而且广泛地被各级人民银行用于机构的门牌上……”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套人民币发行时,由于马文蔚老人已年届八十高龄,力所不逮。因此,第四、第五套人民币票面上的“国”和“银”两个简体汉字,是由北京印钞厂着专人临摹马文蔚老人笔体而成的。
"阳曲县的一张响亮名片"
12月4日,正值纪念馆向公众开放的时间,不时有市民走进馆内参观。今年60岁的李大爷专门带着老伴来参观,他说:“马老当年就在县城黄寨老街上住着,老人不爱说话,退休以后每日除了练习书法,还自学了中医为四邻看病,就是一副典型的文人风范。后来大家才知道,‘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居然是他写的,真了不起!”
中国人民银行阳曲县支行行长高瑞明介绍,2018年是中国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适逢马文蔚先生诞辰115周年,题写人民币票面文字68周年。为了这个不能忘却的纪念,马文蔚纪念馆在阳曲县政协、县委宣传部以及阳曲县文化学者王新德、史志刚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历时半年时间建设完成,“我们衷心希望,通过打造‘人民币票面汉字书写者——阳曲马文蔚’这一个响亮历史名片,弘扬马文蔚先生坚守初心、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为推动我市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本报记者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