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5点半,当大部分人还沉睡在梦中时,在太原,有一路公交车已经开始在迎泽大街上穿梭。这就是被称为“并州第一车”的1路公交车,太原市公交公司每天发出的最早一班车。
从1983年第一辆1路车发车至今,“并州第一车”经历了35年的历史变迁。驾驶员师傅们一代接一代,车辆也由原来冒黑烟的柴油车,变成现在环保清洁车。
11月21日,太原公交集团公司1路公交车3代驾驶员欢聚一堂,共同回味了“并州第一车”的历史与故事。
▲三代1路公交车驾驶员合影,右起分别为任建明、王峻岳、武常锐,左一为1路车监票员刘平花。
第一代(1983年—1996年)
司机肩膀扛着才能关上车门
今年64岁的任建民,是太原1路公交车的第一代驾驶员。
1983年7月1日,1路车正式开通,任建民记忆犹新。从下元停车场到火车站,1路车的路线35年未变。那时候实行区间分段售票,下元到迎泽桥西票价5分,下元到青年路口票价1角,下元到火车站票价1角5分。
当时的迎泽大街上,车很少,设定单程行驶时间为23分钟,实际行驶下来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同时,往返太原火车站与河西的人只能坐这趟车。人多车少,就出现了“挤”公交的现象。
公交车到站,3个车门一打开,人就蜂拥而上。司机师傅不得不先下车,等乘客挤上车后,再用肩膀扛着关上车门。3个售票员在水泄不通的人群中穿梭售票,手中的铅笔在车票上不停地“打勾勾”,为防止有些人投机不按区间买票,乘客下车时售票员还得抽查验票。
1983年到1993年,任建民作为1路车的第一代驾驶员,开着机械式的第一代“大1路”,16.85米的车身,方向盘和离合器全是机械式,一天工作下来,胳膊沉得像灌了铅。那个时候还没有女驾驶员,司机师傅们开玩笑说,恐怕女司机连方向盘都端不动。
第二代(1996年—2011年)
无人售票开始出现
1996年10月,运行了13年的第一代1路公交车光荣“退役”,告别了笨重的机械车,迎来方向盘和离合器都带助力的“轻”车。
今年56岁的王峻岳,在开了一年的一代车之后,成为第一批开二代车的1路公交车驾驶员。
胳膊不疼了,座椅可以随心调整,济南产的”黄河牌“通道车,让王峻岳兴奋了好长时间。乘客区由双排座变成了单排座,虽然座位比一代车少了点,但过道宽了容纳乘客更多,乘车不再像一代车时那样拼了命地往车上挤。
上世纪90年代初,市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有了更多消费需求和娱乐需求,迎泽公园和解放路等商业区成了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大南门等站点也成了上客拥挤站点。好在当时太原有了小巴公交车,路线增多了,“黄面的”出租车上了路,预定的半小时左右单程运行时间,基本也能按时到达。
从1996年到2011年,二代车运行15年后退出历史舞台。
15年中,王峻岳记忆最深的,是2000年前后,公交车上少了一个售票员,原来三个车门都可上下车,二代车改为前后门上车、中门下车,并开始尝试无人售票。票价由5角提高到1元,展现的是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第三代(2011——)
清洁环保客车上路
2011年8月24日,1路线更换了27辆18米长的中通客车,结束了一、二代柴油车一发车就冒黑烟的“黑暗”历史,迎来清洁环保的天然气客车。
“现在车上有APS制动系统,夏有空调冬有暖风,上车刷公交卡,售票员已成为历史,仅有的1路车和859路车上的监票员,主要负责照顾有特殊需求的乘客上下车,还有通过人工报站展现太原的人文历史和优美景点,驾驶员也有了统一的工服……”
提到新的变化,今年47岁的武常锐显得异常兴奋。
上世纪90年代,在任建民开一代车的时候,武常锐是1路车上的售票员,亲眼目睹“师傅”任建民在寒冷刺骨的冬季,为了不让车玻璃结霜影响视线,在大雪天里开着司机座椅旁的窗户,给前挡风玻璃“降温”除霜。“早上五点半发车,4点左右就得到停车场,往返两百多米以外的锅炉房,给车子加四五桶热水才能解冻发车。现在公交车和线路都多了,客流被有效分流,很多地方都能一趟车直达,寒冬腊月下雪天也不发愁,加点防冻液车子就好打着。”
时间流逝,唯一让三代司机师傅们无奈的,是原来半小时的单程运行时间,如今要走一个小时左右。不过,武常锐觉得,随着城市智慧交通的发展,这些无奈也会慢慢消失。
今年年初以来,太原公交先后引进400台纯电动公交车,不仅更加环保,还安装了人性化的无障碍设施,像武常锐一样的公交司机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以前我们是微笑服务,以后我们要优质服务。”
有人说:“来太原,不坐1路公交,不算来过这座城市。”
在被称为“三晋第一街”的迎泽大街上,1路公交途径太原火车站、五一广场、迎泽公园、太原工人文化宫、中国煤炭博物馆、太原理工大学等地标性建筑,外地人游览太原,便从此开始。
35年了,公交车和驾驶员历经迭代,但早上5点半始发车时间始终未变。起点还是那个起点,终点依旧是那个终点,这条线路始终未变。上车下车,相聚再见,人们对1路公交的情感,同样始终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