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20多斤的铅防护服,在X线下一站就是四个多小时,从早上九点多到中午一点多,不吃不喝,病人得救了,大夫累坏了……为他们点赞!”这是太原中铁十二局一位大夫11月16日发布在自己朋友圈的一段文字。
什么情况下需要大夫穿着20多斤重的铅防护服?19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中铁十二局中心医院进行采访。
负重手术4个多小时,只想躺下来好好休息
11月16日8点多,中铁十二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室来了一位病人,送他来的工友告诉值班的任雁翔医师,病人是河南人,今年48岁,在省城打工,当天早上起来后发现右边肢体不能动。“当时他已经出现了嗜睡的状况。”任雁翔说,所以经过初步判断,可能是因为脑血栓才出现了上述症状。由于病情比较严重,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时间就是生命,经过影像学多模核磁共振及专业分析,病人病情比较严重,需要马上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所以我们决定让他走‘绿色通道’,立刻进行手术。”任雁翔说。
和病人家属远程电话沟通后,在暂时不考虑医药费的情况下,病人9时被推进手术室。负责给病人做手术的是神经内科医师魏鹏,助手是医师武雯涛和任雁翔,护士是刘美虹。和普通手术略有不同,这台手术需要通过X射线才能看清病人的状况,所以在进手术室之前,魏鹏和武雯涛需要穿上厚重的铅防护服。任雁翔和刘美虹则在手术室外随时关注病人的情况,在需要的时候穿上铅防护服,走进手术室。
4个多小时后,手术结束了。当魏鹏和武雯涛从手术室走出来的时候,已经13时30分了。因为长时间负重手术,两个人已经没有精力吃饭了,只想躺下好好休息。但因为担心病人出现别的情况,他们只能边做红外线理疗边闭上眼短暂休息。
记者穿上铅防护服,感觉肩膀和腰部都有人往下拽
“大概20多斤重吧!”说起穿在身上的铅防护服,任雁翔这样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而手术室也和一般手术室不同,被称作导管手术室,内部布满了防射线的材料。
任雁翔介绍,导管室可以说是介入医生的战场。介入医生就是指他们这种在血管造影机、CT、超声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等介入器材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医生。在这里,造影机放射出的X光线,会被“吃进”医生的身体里,为了尽量减少辐射带来的伤害,手术中的医护人员不得不在手术服中多穿一身重20多斤的铅防护服,来阻隔射线。“目前,在我们医院,主要是神经内科使用铅防护服比较多。”他说。
在导管手术室外的准备区域,山西晚报记者看到了这些被介入医生称之为防护屏障的铅防护服,它们被整整齐齐地挂在衣架上。“不能折叠是因为怕影响遮挡效果。”魏鹏说。他给记者做了个比喻:就像一张纸被折叠后,折痕处很容易透光。
魏鹏给记者介绍,整套铅防护服共分为三部分,由上半身的短袖、下半身的“裙子”,和一个类似小孩围嘴的围脖组成。铅防护服是穿在手术服之外,无菌罩衣之内。他给记者示范了一下正确的穿法:先戴上围脖,再穿“裙子”、穿上衣,最后在进手术室做手术前,再在外面穿上一次性的无菌罩衣。
在一位医生的帮助下,山西晚报记者穿上了这身厚重的铅防护服。刚穿上,记者就有明显的不适感,好像肩膀和腰部都有人往下拽,5分钟后,沉重感加重,就像有人用手压着肩膀,不让记者起来一样。“你想象一下,做手术的时候要全程穿着这个,而且是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站着手术,累就是理所当然的了。”魏鹏说。
一台手术下来,医师常常汗流浃背,腰酸肩痛
作为太原市二甲医院中首开神经介入的导管室,中铁十二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从10月18日开始对外接诊,已经做了40多台手术了。这样算下来,几乎每天都有手术。手术时间最长的一次,从21时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凌晨5时。
魏鹏说,医院配备的铅防护服,已经属于比较轻的了,以前他在别的医院进修时,曾经见到过传统的一体式铅防护服。“那种铅防护服,整个重量都压在肩膀上,很不方便。”魏鹏说,即便现在的铅防护服已经很轻了,但他做完一场手术下来,也常常会汗流浃背。
铅防护服只能保护脖子、上身和腰腹部,其他地方都“裸露”在外,这些地方就不怕辐射吗?关于这点,魏鹏解释说,这是因为被护住的这些部位对射线特别敏感,容易受到辐射伤害,而四肢躯干的耐受力要强一些,“我们也有防辐射眼镜,因为那个是平光的,我戴上就看不清了。”
为了穿上沉重的铅防护服还能保证完成正常的手术,魏鹏除了在工作之余跑跑步外,他还在办公室里放着哑铃等健身器材,方便在工作的间隙锻炼手臂力量。即使这样,经年累月下来,他的肩膀、腰腹部也常常感觉疼痛,为了缓解疼痛,他只能经常贴膏药。
“穿着铅衣做手术,就好像是穿着盔甲绣花。”对于自己的工作,魏鹏这么评价,而当记者表示对他们工作的敬重时,魏鹏表示,他们也和其他医护人员一样,只是在履行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略微有些不同的,就是“医护人员是白衣天使,而我们干介入的就是‘铅衣天使’。”
本版采写/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