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走马襄垣看文化

时间:2019-01-10

千年古县襄垣,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在襄垣走一遭,处处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厚的文化气息,全国文化先进县、山西省文化强县名副其实。

到处都有图书看

寒冬时节,记者在襄垣县城行走。

借居在县财政局一隅的县图书馆内(新馆正在建设中),一台刚刚投入使用的朗读亭前不时有人进去体验。左边是一台电子图书借阅机,有几个人在排队等候办理。工作人员说,只要用手机扫码,县图书馆里所有的图书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可以在手机上看到。

馆长赵红杰介绍,从2017年5月开始,县图书馆启动了总分馆制模式,也就是建立了以县图书馆为总馆、各乡镇(街办)文化站图书馆为分馆、以农家书屋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为基层流通服务点,以图书流动服务车为补充,吸收党政企事业单位、学校图书馆加盟,初步形成了“中心馆+分馆+流动点”的覆盖全县、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5个城区分馆、6个乡镇分馆以及政务大厅、国际大酒店、武警某中队等8个流通点全免费、零门槛对公众开放,而且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资源共享”。

这样一来,图书馆场馆面积由1500平方米达到2500平方米,8万册的纸质文献藏量增加到12.4万册,由外借9万册次提升到12万册次,持证人数由3150人达到5288人。

在奇艺影院,记者见到了从北京回乡创业的影城老板赵凯。这是一个由旧厂房改造而成有4个放映厅的全国同步院线影城。与一般影城不同的是,这里辟出一个小型图书室,只要想看书,基本不受时间限制。还有一个更大的不同是,这里每个月的月末,都会举办一场名为“读书吧,老板”的沙龙。现在已经形成了20多个人的相对固定的读者团队。

文体活动不间断

作为全省17个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县之一,文化馆同样与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村级服务中心、城乡各志愿者活动基地全面打通,形成了服务网络。不夸张地说,在襄垣是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演出,天天有培训。

记者在县文化馆成人书画室看到,四周的墙上挂满了书画作品,有一个女同志正在聚精会神地用毛笔写着大字。工作人员说,来这里的学员全部免费学习,而且无偿提供笔墨纸砚。在吉他教室,一名老师正在教七八个学员弹琴。馆长宋建峰说,他们大概有13门课程都是老师义务教,学员免费学。

文化馆门前,搭建有一个“周末文艺汇”的百姓大舞台。只要是天气好的周末,文艺团队便争先恐后地来此展示技艺。以纯农业乡镇王村镇为例,人口不到1.7万人,却有上百人的威风锣鼓队1支、上百人的女子舞蹈队1支、八音会业余表演队16支、曲艺表演队2支。县里像这样的文艺团队常年坚持自创自排自演,活跃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总分馆每月坚持开展“一台戏”“一次文化活动”“一场电影”活动,年送文艺演出500余场,14支农村公益电影队常年下乡放映,年送电影4000余场,每年安排送戏下乡演出300多场。

宋建峰说,过去,送文化下乡基本是送什么百姓看什么,现在则是“百姓点单,定制剧目”。每年提前把歌舞、曲艺、戏曲、音乐4个类型的节目单下放到分馆征求意见,然后根据需求,在每年6月初到10月底的时候把节目送到乡下去。

县文化馆4次被评为全国一级文化馆,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化馆。王村镇文化站还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优秀文化代代传

早在2013年,襄垣县就建成了我省第一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

人人都是乡村文化保护者、传承者。400多名文化管理人员和1000余名文化志愿者入户普查、田野调查7个乡镇、182个行政村,获取了20大类近5000条信息,整理出文字资料120余万字,代表性实物13264件,拍摄图片16400余张。以“千年古驿”为主题的虒亭乡村文化记忆馆等15个活态文化记忆展馆相继建成。

2016年3月,全省文化局长会暨乡村文化记忆推进会在襄垣召开,全省百余市县文化部门前来参观,会议要求全省学习推广襄垣做法。

坐落在县城繁华地段的非遗体验馆,常年全天候免费开放,现在已成为襄垣县的一张文化名片。记者在馆内看到,前来参观的人三三两两,或流连在织布机前,看传统织造技艺;或驻足老物件前,窃窃私语;还有的在炕围画前,仔细端详。最吸引人的是几个盲艺人现场演唱的襄垣鼓书,那激昂高亢的曲调和自编自创的歌词,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县文化局局长孙波告诉记者,他们的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还在进行中,还有许多宝贵遗产有待挖掘、整理、保护、传承。

文化是一剂最好的精神良药,一种微弱的声音、一丝怪异的味道、一个小物件,都可以慰藉心灵。文化是植根于每个个体生命血脉的基因,也是一个地域独有的特质,因而才有了不同文化素养的人和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襄垣县基本形成了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文化设施建设全覆盖、文化活动开展高密度、文化管理运行高效能,保障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本报记者冀卫平

  • 上一篇:鼓乐《少年中国》参加第十八届群星奖选拔赛
  • 下一篇:艺考将至舞蹈类学生认真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