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块光洁如镜的地砖从窑炉生产线缓缓“流淌”而出。
炉工栾李宝正在清理窑炉燃气枪头。
栾李宝的妻子周海燕,在陶瓷厂负责燃气炉检测室数据采集。
阮红是成品车间员工,正对产品进行等级登记。
刘大有(上)、李保全(下),在原料传输上取样,以确保原料质量。
釉线工逯永志正认真检测砖表温度。
王鹏在搬运成品。
窑炉工张永明(右一)正检查轨道弹簧。
杨文平(左一)是一名优秀的电工,现在已经开始带徒弟了。
刚刚入职的宋涛(左一)正跟师傅学习底线工操作技术。
淋釉车间,李小拥(左)虚心向师傅学习生产知识。
煤气站车间主任武正元在给裴金华(右)、张永军(中)讲解生产须知。
将国内多家知名陶瓷企业引入后,漫山遍野的石头就摇身一变成为温润如玉的地砖,当地许多贫困户被吸纳进企业务工——4月10日,垣曲县低碳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陶瓷生产线,机声隆隆,白里透黄、色泽如玉的方形地砖从生产线上缓缓“流淌”下来……着装统一的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工艺流程区域有条不紊地忙碌着。2016年,垣曲县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把满山的石头转化成了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将国内多家知名陶瓷企业引入当地,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高档陶瓷生产基地。今年3月17日,首家入驻聚集区的山西金世家陶瓷科技公司1号生产线正式投产,直接带动当地600余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余人。垣曲陶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号生产线球釉车间送浆工刘大有是地道的垣曲人。他和工友的职责是把一袋袋原料抬到吊机上,然后运到球磨机位。“除了技术工,在这里上班的都是垣曲本地人。你看,我的工号是1859号,人多得很!”一旁的25岁小伙李保全家住垣曲县城,他接过刘大有的话说:“在家门口上班,既近又方便!”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找到了“家”的还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栾李宝是皋落乡槐南白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6口人,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老婆周海燕在家打理家务。平日里在外打零工挣的钱只够孩子的学费和家里吃喝。2016年初,他父亲又突患重病脑淤血,给父亲治病欠了7万多元的外债,让这个穷困潦倒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今年2月份,他接到山西金世家陶瓷科技公司的招工电话,与其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参加了技术培训,并顺利就业。他说:“平时在外打零工,有一单没一单,居无定所。如今有了稳定工作,还有了一帮新的工友,让自己找到了‘家’的感觉,干起活来浑身都是劲,一个月下来能挣3000多元。”栾李宝考虑到家庭困难,就主动向公司提交了申请,爱人周海燕也成了公司的一员。生产车间24小时运行,一天三班倒,每8小时一班,两人一个白班一个夜班交替工作,又增加一份收入,还能照顾好老人和孩子。陶瓷产业的投产,让他们一家重新看到了希望。今年55岁的裴金华是古城镇允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曾因车祸导致肢体残疾,被鉴定为肢体三级残疾。一家7口人,老伴、儿子、儿媳、两个女儿一个孙子,共有10亩多的瘠薄旱地,种小麦和玉米,一年下来1万多元的收入。因家境贫寒,大女儿高中毕业后辍学在家务农。农闲时裴金华和儿子都在外面打零工,肢体残疾的他也只能干点轻活,挣的少之又少。今年3月份,县里根据裴金华的身体状况,将他安置在煤气发生炉维修车间当维护工,从事看护仪表及传输管道工作,月收入2500元。有了稳定的收入,裴金华老伴的医药费和小女儿的学费都有了支撑,全家老少三代人的日常生活也有了起色。陶瓷产业的投产,改变了他们一家的生活面貌,加快了脱贫的步伐。目前,垣曲县低碳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正在紧锣密鼓加紧建设中,还有多家已签署合作协议的陶瓷企业即将进驻。据聚集区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从工业转型发展的大局出发,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全县陶瓷产业发展“上规模、提档次、增效益”,使陶瓷产业逐步成为拉动垣曲县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同时,该县还将陶瓷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组织偏远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至工业园区附近,吸纳他们参与园区建设。到“十三五”末,该县争取发展陶瓷企业10家,建设陶瓷生产线15条,年产值达到60亿元,上缴利税6亿元,安排就业6000人。
本版策划:李联军本版责编:黄靖摄影报道:史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