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蝶变中的王家庄

时间:2019-01-10

冬至过后,便是寒冬。尽管没有了春的萌动、夏的苍翠、秋的丰富,入村的水泥路依旧一尘不染,山中的空气依旧清新畅快,静谧安闲的村庄依旧悠远古朴,一片祥和。

谁能相信,曾经断壁残垣、垃圾遍地、村民怨声载道的王家庄村如今涅槃重生般成了远近闻名的乡风文明村。

几百口人,千余亩地,这就是长治潞城的王家庄村。

村子不大,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步行一圈。门前小路,墙外绿地,时而出现的农家农具、青铜雕塑,让人舒心畅意。恰到好处的湿润,飞不起丝丝尘土,干净得能看到砖缝。

村子的当家人杨玉彬记得每一寸土地上的每一个变化,他的任务就是晚上规划、白天干活。村里的要求是,一脚踩下去不能有灰尘荡起来。至此,村里所有人都成了保洁员。

村里在以前叫麻池的文化广场新建了凉亭、步道、篮球场,人们在这里休闲,村里在这里开年终表彰会。仔细看,步道上的石子拼出了各种图案,这些石头是村民从河滩里捡来,杨玉彬一粒一粒拼出来的。而池子中央的水在夏季总是排干的,杨玉彬担心孩子们在这里玩耍不安全。

这就是王家庄,一个把村子当自家院子爱护的村庄。看不到一丝尘土,闻不到一点异味,尽管房屋不新,却干净得让人不想离开。

家训筑牢乡风文明的根

青砖盖起来的四间屋子正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镂空的深红色窗格在农家古韵几个金色大字的映衬下,有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年近古稀的王俊娥是王家庄村的一家普通农户。她家的门上挂着一块戴着小红花的木制牌匾,上面写着四行字:勤劳致富,节俭持家;诚善待人,和谐度日;尊老爱幼,以德服子;训子勤读,科技兴家。这是老人特意在年夜饭的饭桌前给儿女和孙辈总结出来的家训。老人说:“家,得有规矩。做好人、走正路,靠科技致富。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就是家业兴旺的传家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农家,在农村。杨东贵是王家庄的赤脚医生。一辈子,他记住了老父亲的一句话,“随叫随到”。从初中毕业当医生,40多年了,邻居有事他都主动去帮忙。他们是王家庄村连续12年公认的“五好家庭”。四个字,一个家庭在坚持、在传承,这样的信念来自父辈,这样的动力也来自晚辈。然而,也是这四个字,让整个村子感受到了融融暖意。

乡里乡亲、邻里邻居,互相帮助就是大爱。在王家庄村的记事本上,我们还看到了这样的记载:“主动把残疾人扶回家”“捐献底子”“协调家务纠纷”“看管护林防火”……事不多,事不大,但是在王家庄村,足矣。

长效治理机制养成好习惯

2005年杨玉彬上任。也是那一年,滂沱的大雨阻挡了村民杨计良娶亲的车队。从那天开始,杨玉彬下决心,“说啥也得先修条路!”于是,王家庄村有了第一次村民大会。

杨玉彬说:“从那时起,群众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改变。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群众和干部拧成一股绳,到处是向前的动力。”王家庄村的第二件大事是打扫卫生,他们意识到要想彻底改变村容、村貌、村风,需要从环境卫生抓起。一开始,老村委桑苍根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带头天天大扫除。后来,他们以组为单位,划片排班,轮流值日,每打扫一次由组长奖励一袋食用盐。刚开始,大家也都不在乎。可是,慢慢地,当有人去买盐时,就等于告诉大家他家没有打扫卫生。后来,王家庄村再也没有发生过不打扫卫生的事情。在长治市举办的观摩大会中,王家庄村一次次赢得卫生治理流动红旗,也吸引了十多个县市的参观团前来取经。

之后,王家庄村把“一袋盐”奖励机制,推广到了护林防火、孝老爱亲、矛盾调解、园林绿化等活动中,成效显著。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王家庄村建立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赌博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行义举榜、当代乡贤榜、脱贫光荣榜等上墙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建立以“一袋盐”理论为基础的长效治理机制。

他们首先规定了民主、平等、公正、客观的原则,要求“涉及到村里的事,必须召开两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必须上村民代表大会”,“支、村两委干部必须接受全体村民公开评议,优秀率达不到80%要爬上村务公开栏”。在此基础上,王家庄村建立了“4+2”投票机制,即经过全民投票、党员和村民代表投票、领导组投票、审核组审查4个环节,以无记名“推磨式”胜出的方式,决定包括年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卫生之家”“五好家庭”“劳动模范”等在内的事项。此外还有管理动态化,方法是将护林防火、环境卫生、精神文明、矛盾纠纷、园林绿化、义务劳动等纳入评价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

本报记者 张晓敏

  • 上一篇:新绛税务局加大个税减税宣传力度
  • 下一篇:解货安全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