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年会上,芮城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全省仅此一家。
芮城的干部群众心中明白,这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凝聚着以县委书记董旭光为班长的一班人的心血和汗水,体现着他们“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和久久为功的执着信念。
“鞋帮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感情。”从县长到县委书记的近9年时间里,董旭光走遍了多少山水沟壑,走访了多少贫困人家。芮城群众所盼所想都记在他的笔记本中,刻在他的脑海中,落实在他的实干担当中。
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时时思考着芮城如何可持续发展,时时都奔波在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上。2013年5月,在县委书记的就职表态上,董旭光公开承诺:“芮城的发展不提新口号,要继续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种胸怀和格局,让很多干部群众至今记忆犹新。
2015年,国家能源局推出光伏“领跑者”计划。董旭光知道这个消息后,感觉到这是芮城转型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百公里的中条山南麓正是光照充足的光伏发电场,既能开发新能源产业,还能解决沿山困难群众就业和脱贫,包括生态保护和全域旅游也能相伴而生。
“抓项目绝不能等靠要,必须主动出击。”一年间,董旭光先后23次带队前往国家相关部委及能源局汇报争取,把专家提出的每一项意见建议亲自检点落实,用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的作为赢得专家的支持点赞。2016年7月,一个总投资88亿元、总装机容量102万千瓦的光伏领跑技术基地项目落地芮城,成为该县发展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
“早一天发电,就早一天受益。”面对这个“国字号”项目,董旭光又亲自挂帅,现场办公,当好“施工队长”,全力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仅用了9个月时间实现了一期项目500MW全容量并网发电,在全国第二批8个光伏基地中最早实现并网发电,跑出被业界、同行惊艳的“芮城速度”。
山上“种”太阳,光伏板下土地又如何充分利用?董旭光通过考察,确定了种植“铁杆庄稼”油用牡丹和连翘,实现农林光互补。现在,一期两万亩的油用牡丹和连翘已栽植到位,不仅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还为沿山贫困村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贫困户每年增收1600余万元。
“光伏”照亮了山水,点亮了人心,在百姓心中树起绿色丰碑。站在中条山上,绵延40公里的油用牡丹与光伏板交相辉映,与西侯度、九峰山、百梯山连点成线,成为芮城全域旅游发展的新亮点。董旭光告诉记者,光伏领跑技术基地项目的实施,让我们在一个战场,打赢了转型发展、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全域旅游这四场“战役”。
有舍才有得,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坚定不移。
从2014年7月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来,董旭光“舍”出了拟投巨资的20万吨造纸项目等“三高一低”企业入驻,“舍”出了每周二带领机关干部走上街头清扫环境卫生的时间,“舍”出了持之以恒坚持春冬植树造林的投资。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4.39%,湿地保有量在1.26万公顷以上。全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考核稳居全省前列,今年7月份排名全省第一,明净透彻的“芮城蓝”,展现了生态芮城的靓丽底色。
9年来,董旭光以一个县委书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坚定承诺,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定力,带领芮城走出了以生态文明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构建起了以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全域旅游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如今,芮城通用机场纳入“十三五”全省规划布点,即将破土动工,运宝黄河大桥近日通车,跨越黄河天堑,直通两湖两广,芮城迎来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率先在全省成立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的助保贷平台、产业子基金,金融创新激发了实体经济的活力;全职引进和柔性引才相结合,5个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基地相继挂牌,提升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先后荣获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等11块“国字号”招牌,苹果出口23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四年出口量位居全省第一。
让全县人民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果,是董旭光心中不变的情怀。芮城县委、县政府每年都确定10件为民实事,年初承诺,年底兑现。县城八大街心公园惠及百姓,4所初中均衡发展,2所医院高效便捷,全民健身中心全市领先,芮城文博馆人流如织,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全市前列。一件件民生实事,换来了人民群众的满意笑脸。
本报记者 王荔